工商社論》強化競爭力與經濟韌性 執政團隊責無旁貸

工商社論》

面對充滿變數與挑戰的2023年,臺灣美國商會於7日發佈「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儘管其中有71%的會員表示,對臺灣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甚至有高達88%的美商會員公司表態,願意持續或擴大在臺投資。然而在有關臺灣能否提供充足綠色能源,以及兩岸緊張局勢加劇所蘊含的地緣政治風險等兩項議題,卻也同樣引發逾半在臺美商的高度關切甚至憂心。

除此之外,在臺美商同時也有將近半數會員,認爲臺灣法規需要根據經濟與社會需求與時俱進的修訂,以及呼籲美臺雙邊政府應該更快、更深入的取得貿易協定的進展,並擴大國際經濟參與,才能建立更具韌性的經濟體。

檢視美國商會此次「景氣調查」所涵蓋的包括景氣、能源、法規、兩岸關係及美臺雙邊貿易協議等五大議題,誠然反映出在臺美商的關注焦點。但嚴格來說,這些議題可說是卑之無甚高論,但無獨有偶的是,包括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總會等八大工商團體負責人,也於日前宣稱,將於20日集體向蔡英文總統「拜晚年」。並預告將當面向蔡總統表達臺灣所面臨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國際經貿加速整合及淨零碳排等多元挑戰與難題,期盼政府能策定全球市場與兩岸經貿並重,符合臺灣經貿利益,且具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

進一步探討包括在臺美商與本土業界所高度關注的這五大議題,其中有關兩岸關係以及擴大國際經濟參與這兩大議題,無疑是重中之重。

以在臺美商而言,針對兩岸關係一方面有多達67%認爲臺海局勢升溫並未對企業造成重大幹擾,但同時又有47%表示因應新地緣政治已經或擬調整營運計劃。從這兩項數據,恰好顯示在臺美商心理的糾結。一方面期盼兩岸關係緩解,則在臺美商即可搭上順風車進軍大陸市場;但另方面又擔心兩岸關係無解,再加上美國一旦依循「晶片法案模式」,要求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則自然也就不能沒有調整營運計劃的風險管控對策了!

至於包括大陸臺商在內的臺資企業,這兩年來雖然相當程度的落實了臺商「鮭魚返鄉」。但是隨着大陸已經解除「疫情封控」的極端手段,正常化後龐大的內需市場對於有地利及同文同種之便的臺資企業重啓「磁吸效應」,也將不足爲奇。

然而,除了兩岸關係的變數與潛在商機之外,更嚴峻的尤在於如何落實臺灣得以擴大國際參與的課題。沒有錯,臺灣美國商會明白表態期待美臺雙方更深入取得貿易協定進展。同樣的,工商團體負責人也認爲,臺灣若不能即時加入CPTPP及RCEP,將嚴重影響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且也務實的指出,臺灣若要加入上述兩個組織,則必須要重視中國大陸在世界經濟位置中的轉變,因而「兩岸關係必須要有所調整」。

兩岸關係與美臺關係的相互糾結如何化解或進一步惡化,除了直接影響美商與臺企對臺灣經濟景氣的不同評價與期待之外,另外兩大議題,包括能源的適足性及法規的能否與時俱進,乍看之下雖然不像前述三大議題的急迫性,但卻是對於蔡政府能否落實ESG的關鍵考驗。

以能源議題而論,美國商會的報告,已經表明在臺美商高度擔心臺灣是否有充足綠色能源供應,並期望政府能將「充足能源」列爲未來一至三年的首要任務。同樣的八大工商團體負責人也對低碳能源能否穩定供應「非常憂慮」,甚至建議爲確保供應無虞及達成減碳階段目標,包括核能、氫能、燃煤等也都應列入選項考量。臺企和美商不約而同的表態,對於任期即使只剩下一年多的蔡政府,理應成爲無可迴避的課題纔對!

至於臺灣的法規,被美商質疑未能根據經濟與社會需求與時俱進,這種立法效能不彰的「病竈」其實存在已久。必須究責的,包括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都各有不夠嚴謹和及時的失職之處,也再一次凸顯當政府要求各行各業都要在推動業務的同時,兼顧必須符應ESG的指標。但行政、立法兩大公部門至少在「G」指標也就是治理方面,不論公共決策或法規制定,卻往往是荒腔走板的掛一漏萬或「治一經卻損不止一經」。

期待暖男陳揆和小英總統,在面對美商報告與20日八大工商團體負責人「拜晚年」時,能夠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迴應與後續表現,讓充滿變數與挑戰的2023年,能夠轉爲「兔年行大運」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