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日本陷入長期低薪對臺灣的啓示

工商社論》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新預測指出,日本今年的名目GDP爲553兆日圓,如果按1美元兌140日圓換算,則爲3.9兆美元,是自1992年以來時隔29年首度低於4兆美元,顯示以美元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正在萎縮。再者,如果以相同的匯率換算,目前平均年薪3.11萬美元更是1990年前後水準,已造成日本的購買力和人才吸引力下降。

上述是OECD的例行預測,其背後卻又似乎說明,日本不論經濟規模、平均國民所得,或是薪資年增率、國民購買力,皆倒退至30年之前水準,別說其經濟規模於2010年被中國大陸超過,淪爲全球第三,甚至長期以來以日本經濟發展爲標竿的亞太四小龍之人均所得,在數年內可能超過日本,更是反映着日本民衆浪費30年幹活的悲哀。

由於今年以來美元兌換日圓匯率劇變,雖目前無法預測日本今年名目GDP是否跌破4兆美元,但其所代表的意義不同。亦即以經濟規模來比較,日本今年GDP與1992年的3.91兆美元接近,回顧該年全球GDP規模25.4兆美元,日本排名第二,全球佔比14.9%,是排名第一的美國6.52兆美元的59.9%;在此同時,比較2022年估值3.9兆美元,佔全球GDP估值86兆美元之比重僅有4.5%,是排名第一美國估值23兆美元的16.9%。如果比較1995年日本所創造的5.6兆美元高峰,全球佔比高達17.9%,撫今思昔,更有如天壤之別。

檢視日本當前困境,除了短期因素因今年日圓兌換美元大幅貶值,從年初的110日圓左右,劇貶到最近的145日圓,而造成以美元計算的GDP大幅萎縮之外,其最根本的長期因素,莫過於過去30年以來,日本經濟成長陷入停滯現象。雖此一期間歷經阪神災後重建,以及安倍經濟三箭振興呈現短暫復甦,但大致維持1%上下,甚或是偶爾衰退,乃至被稱爲失落的30年。

在堪稱悽慘的經濟背景下,日本人均所得更加悲涼。依據OECD資料統計顯示,日本平均國民所得曾經是在歐美之上、位居全球五名之內。舉例來說,1995年日本人均所得高達4.42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三,美國僅有2.87萬美元,是日本的64.9%;但比較去年日本人均所得3.95萬美元、全球排名退居34名,美國人均所得已增加到6.94萬美元,是日本的1.76倍,無疑顯示過去30年以來日本經濟所呈現的脆弱,是導致陷入長期低薪泥沼的關鍵。

誠如經濟學者大前研一在其「低端慾望社會」一書中指出,日本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後,薪資陷入停滯,造成年輕族羣失去志氣與人生願景,加上面對失業威脅,使得年輕族羣失去創業和成功慾望,讓日本的社會淪爲「低端」現象。此一現象與二次戰後日本嬰兒潮一代的思維有所不同,亦即嬰兒潮一代在貧窮缺乏物質環境下,誘發其爲扭轉人生命運,而孕育奮鬥決心,在這些良性因素相互作用下,促進日本經濟呈現蓬勃發展。

過去30年來日本經濟所存在的問題,其實正是目前臺灣經濟面對的困境。亦即1990年代中期之後,雖臺灣政治隨着轉型邁向民主,但許多經濟政策規劃卻又受到民粹干擾,以迎合高層旨意爲前提,加上部分官僚缺乏前瞻動向素養,甚至無法洞察趨勢能力,造成其在執行上僅能採取老方法、老藥方加以敷衍或因應,導致臺灣在無形中步上日本「低端社會」後塵。

臺灣屬於小型經濟體系,在國際開放潮流下,雖難以成爲產業的主導者,但卻又勝任技術創新之先驅者。尤其面對美中貿易糾葛、新冠疫情衝擊衍生國際產業供應鏈重組之下,除了接軌國際產業發展脈絡之外,必須積極推動例如:高附加價值產品、關鍵性零組配件、國際供應鏈關鍵產業、自有性品牌國際行銷產業等,並以創造高薪就業機會爲前提。

由於國際環境劇變,全球市場需求減弱,導致經濟成長走緩,已成爲未來各國政府的隱憂。此一情勢對以出口驅動經濟成長的臺灣而言,其所受到的衝擊更加深刻。在此同時,我們希望政府在提振經濟政策上,並非以選舉爲考量採取撒錢換取短暫政治利益,而是從建立競爭優勢的思維規劃長期發展路徑,以及從國家迫切需要哪些投資的立場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唯有如此,始能加速驅動臺灣經濟脫胎換骨,進而解決低薪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