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去年三角貿易創新高的啓示

工商社論

依主計總處甫完成的統計,去年我國三角貿易淨匯入263億美元,爲歷史新高,今年第一季86億美元,更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2倍,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不小。這代表兩岸貿易關係並未因政治對立而疏離,相反的,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的運行下,兩岸貿易持續爲臺灣提供成長動能

這裡的三角貿易指的是「臺灣接單,海外生產」,自1990年以來隨着臺商西進投資,建立兩岸產業分工體系,一方面帶動臺灣原物料零組件輸往大陸,爲臺灣帶來龐大順差;另一方面循「臺灣接單,海外生產」也創造了可觀的三角貿易,兩岸皆從交流中獲益,過去如此,今日亦然

資料顯示,2000年代初期「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率不及兩成,三角貿易淨匯入不及百億美元,迨2005年海外生產比升逾四成,三角貿易淨匯入升破100億美元,長期以來,海外生產比與三角貿易淨匯入桴鼓相應,也正因爲如此,隨着去年海外生產比升至54%,三角貿易淨匯入遂創下歷年新高。

經濟部估計,我國資通訊產品海外生產比逾九成,電機產品海外生產比逾七成,電子產品也有四成,去年在全球遠距商機帶動下,資通訊產品的訂單絡繹於途,三角貿易自然也就更上層樓。我們不厭其繁的援引數字只想說明一件事:兩岸貿易的擴張,這是市場的力量,非政治力所可以改變。

這些年政府常講臺商回臺投資大爆發、全球供應鏈重組,言下之意,兩岸分工已漸式微,然而從去年海外生產比升高,三角貿易大幅成長,以及對大陸出口比重上揚就可以發現,兩岸產業分工所帶動的貿易擴張,依舊是支撐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這是事實,無需否認,就連主計總處也曾估計,大陸經濟成長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會讓臺灣經濟成長率跟着提升0.29個百分點,反觀美國經濟成長每提升1個百分點,卻僅能推升我們經濟成長0.07個百分點,孰輕孰重,不言可喻。我們肯定政府吸引臺商回臺所做的努力,惟過度以政治語言、政治情緒來表述經濟現象,實非所宜。

最近就發生一件事,上月初,前總統馬英九在一場演講中引述去年貿易統計指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加重,這原是善意提醒,不料國貿局隨即發佈措辭強烈的新聞稿標題是《對中出口成長爲半導體出口帶動,反是中國大陸依賴臺灣》,茲引述內文第一段如下:「有關馬英九前總統再次引用臺灣對中出口數據,錯誤解讀這是臺灣更加依賴中國大陸的講法,經濟部要澄清並向國人說明,若進一步分析出口數據即可發現,臺灣對中出口成長,主要是半導體出口成長帶動,中國考量貿易戰風險,大量進口囤貨,顯非臺灣依賴中國加重。此外,臺商對中投資件數金額也從2010年後,投資件數、金額與佔我國投資總額比例皆大降。表示我國對中國大陸依賴降低。馬前總統僅看數字表面的解讀,凸顯其對臺灣產業結構變化的生疏。」

姑不論一個政府機關不應對前總統如此無禮,事實上,國貿局的推論也是見樹不見林,兩岸誰更依賴誰豈能以少數幾年、少數幾項流量統計就可以論定?兩岸經貿往來層面極廣,不僅有貨品貿易,還有三角貿易、兩岸投資、海外就業等等,兩岸經貿關係誰依賴誰,至少要從這四個面向深入分析。

以貨品貿易而言,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的比重(對陸港輸出佔總出口)早在2006年即已達四成,過去五年(2016~2020)依序是40.1%、41.2%、41.3%、40.1%、43.9%,即或在去年大陸自臺灣大量進口晶片以前的年度,我們對大陸出口比重也已不低了,這樣的依賴難道不深?再者,兩岸貿易自1990年以來長期發展,以致形成今天的分工體系,而有今天的貿易規模,並有每年鉅額的三角貿易,更有四十餘萬人在大陸工作,這樣的依賴難道也不深?國貿局以一行政機關不知理性分析,虛心爲文,反倒寫了這樣一份充滿情緒的新聞稿,這對於半個世紀以來深具人文素養局風,實在是一大傷害,讓人深感遺憾。

事實上,兩岸問題不在經貿而在政治,就經貿而言,由於兩岸地理位置接近,貿易、投資及人員往來密切本是正常,北美的加拿大有七成的出口市場在美國,墨西哥更有八成產品輸往美國,另外歐盟區域內的貿易佔總貿易也達六成,以此觀之,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比重四成也屬合宜。我們認爲,當局該調整的不是臺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度,而是政治態度,如果府院不調整這個政治態度,繼續搧風點火,讓兩岸由對立而對抗,那麼勢將置臺灣於水火,眼前的繁榮豈能持久?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曰:「有,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爲能以小事大」大哉斯言,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