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美貿易談判要記取兩岸服貿談判的教訓

工商社論

行政院政委兼經貿總談判代表鄧振中不日將赴華府,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就「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行首次談判,而這也是鄧振中期盼了三十年的談判,到底要談什麼?預期會談出什麼結論,值得期待。

6月初,鄧振中與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晤談後宣佈啓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這個倡議的目標雖是簽署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在拜登政府未獲國會關稅談判授權的情況下,近期雙方只能先談貿易便捷化、法規訂定原則、農業、反貪污、協助中小企業貿易、掌握數位貿易所帶來的利益、推廣以勞工爲中心的貿易、支持環境及氣候行動、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及做法等11項議題。

FTA的談判重點原是在關稅及市場準入,惟短期內臺美不可能觸及此一議題,因此鄧振中稱目前是用「堆積木的方法」來推動,先堆可以堆的積木,待時機成熟,再補上關稅及市場準入這塊積木,如此即可以完成我們理想中的臺美FTA。

用堆積木的比喻,雖人人懂,但倡議中的便捷化、農業、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等11塊積木,日後到底要怎麼堆,是先堆我們的積木,還是先堆美方的積木?自月初記者會大略談過之後,並未再聽到行政院進一步的闡釋,這11個議題譬如說農業,到底要談什麼?對我國的影響是什麼?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效益在哪裡?行政院的說明不到40個字:「透過科學、以風險爲基礎的決策、採取透明完善法規作法等方式,尋求可促進農業貿易之法規。」寥寥數語,雖字字能懂,卻句句不明白,實在很難理解日後雙方到底要談什麼?

再如國營事業這個議題,行政院的敘述也是文言文:「認爲國營或國家控制事業,及政府指定之獨佔事業不符市場常規的作法,會對國際貿易及投資造成顯著扭曲。發展規範以確保相關政府控制事業依市場機制運作、公平監管,且不會接受扭曲貿易的非商業性援助。」這個說明,大概也無人能懂。

臺美到底要談什麼?我方希望能達到什麼目標?目前除了拋出一些名詞之外,讓外界比較聽得懂的就是日後時機成熟,會簽署理想中的臺美FTA。然而,對於農業、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推廣以勞工爲中心的貿易等等,到底美方想談什麼,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鄧振中或行政院,或者經濟部都應該對外說明,甚至應該儘速做政策影響評估纔是。

猶記得,2013年6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當年馬政府樂觀得以爲藉由此一協議,可促進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的競爭力,讓臺灣經濟邁入一個新里程碑,未料,卻引來了排山倒海的抗爭,當年在野黨主席,也就是今天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嚴斥兩岸服貿協議是黑箱協商,他說:「既然政府傲慢在先,我們一定要擋,讓人民減少受害。」蔡英文也表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也在所不惜。」

隨着在野黨的批判,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自此爭議不斷,於次年更引發太陽花學運,學生佔領立法院,攻進行政院,時而路過,時而佔領,讓社會爲之緊繃,經濟部大門甚至爲此深鎖半年之久,何以致此?這正是談判期間和外界溝通太少,以致協議簽署後,業界疑慮四起,反對者見縫插針,社會羣情沸騰,終致一發不可收拾,而前功盡棄。兩岸服務貿易談判期間,鄧振中任職國安會副秘書長,對此應知之甚詳纔是。

我們在此要提醒行政院,兩岸服務貿易談判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談判的協議內容對我方再有利,若不於平日與業界、媒體多多溝通,讓各界瞭解談判進展,明白我方因此得到什麼,損失什麼?哪些法規要修正?政府會有什麼因應策略?待完成談判一公佈,各方驚訝之餘勢必引起紛爭,甚至激起學運,千萬別低估社會情緒的力量。

隨着臺美首次談判於月底舉行,接下來不論實質談判,或工作階層協商都將密集舉行,行政院應於每次談判之後與媒體交流談判內容,以讓國人知悉和美國談了什麼,其間或者會引來質疑,甚至抗爭,但這是好事,須知,與其最後一刻揭曉談判內容而引來排山倒海的學運,不如在協商過程中先讓社會廣泛討論,如此反而有助於國內共識的形成。

蔡政府九年前在野時,如何慷慨陳詞於兩岸服貿協議者,如今身爲執政黨自應身體力行於臺美貿易談判,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並多與人民溝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