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擺脫派系 擁抱人民 點亮臺灣

中國時報社論

民進黨將召開全代改組權力核心,今年中執委及中常委選舉外弛內張宛若爆炸前的蒸氣鍋。民進黨以派系起家,派系的活動與鬥爭比黨的歷史更早,派系利益高於黨、高於國的邏輯,成爲民進黨權力運作硬道理。派系如同軍團,有綿密的組織與戰鬥力,平時吸取資源、擴張實力,選舉時供應人才與論述,爲黨戰鬥,成爲民進黨茁壯強盛,能征善戰的關鍵原因。然而,凝聚團結、利益至上的派系文化,也造成民進黨對權力貪婪、對國家資源爭奪的問題

總統深諳此理,2016上任後與派系保持距離,任命無黨籍林全爲閣揆,組成以學者專家與社運人士主軸內閣但林全內閣支持度下滑,蔡選擇與派系妥協,改任命賴清德組閣賴揆大量啓用派系人士進入政府公營單位,政治正確取代文官中立,文官體制弱化,派系爭權奪利醜態百出,成爲2018年民進黨大敗主因

放縱派系終將侵蝕執政

2020大選勝利並非民進黨改革,而是反中操作成功,掩蓋了民進黨派系文化對國家造成的傷害。事實上蘇貞昌內閣派系利益優先的權力運作模式,更甚於賴內閣,內政部長徐國勇、交通部長林佳龍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徐國勇爲派系安插人事,與警政署長爭奪高階警官任命權,竟送辦警政署長,林佳龍大量安插派系親信,政策更是屢屢出包,補助大撒幣、端午塞車究責民衆、稱旅行社倒閉潮是「沒有競爭力的業者退場」,不食人間煙火莫過於此,但兩人官位仍然穩固。因爲他們上位靠的不是專業能力和對國家的貢獻,而是派系平衡的考量。

這其實道出蔡政府治國的大問題,也就是把派系平衡作爲穩固權力的邏輯,放縱派系爭權奪利,最終將侵蝕民進黨的執政成效,甚至可能養虎爲患,埋下貪瀆大案地雷。總統的執政成效,不可能成就於對派系的妥協,而在於清廉執政,並能福澤利民

蔡總統甫獲817萬高票肯定,正在享受蜜月期,新冠疫情威脅下,更獲得「疫情保護傘」,處於權力顛峰,當有能力制止派系惡鬥、進而端正派系文化。民進黨今年權力改組,從縣市黨部選舉開始就亂象百出。臺北市黨部主委選舉因涌言會和綠色友誼連線搶得太兇,黑函盡出,相互指控,民進黨中央斷然暫停選舉,至今沒有恢復,顯見蔡主席注意到派系鬥爭問題,且有心遏阻。

中央層級的改選在臺北市黨部選舉暫停後,檯面上顯得平靜許多,但明眼人都知道,競爭極爲激烈,社會尤其關注民進黨內一個擁有媒體集團的新興派系,已在基層選舉展現強大實力,中央層級改選更是雄心萬丈。如果這個派系坐大,不但是對民進黨「黨政軍撤出媒體」主張的莫大諷刺,此媒體集團與地方政府的利益交換,更將重挫民進黨的清廉形象。

蔡主席不能只在派系傷害黨的時候出手制止,當派系已經或即將損及國家利益,更不能視而不見。只顧黨內權力的鞏固,卻忽略民生福祉,將導致2018大敗再現。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最近的民調,蔡總統聲望仍處於高峰,卻在一個月內下降了10.5個百分點,反對者暴增16.3個百分點,蔡總統須審慎面對民意支持度降低現象。

重視黨內派系忽視民意

馬英九執政時期,仰仗高民意支持,不願意與黨內派系菁英往來,最終黨內離心離德,成爲執政末期威望崩盤的關鍵原因;若蔡總統高度重視黨內派系菁英,卻忽視民意反彈與國家治理能力下降隱患,將是矯枉過正,同樣會成爲嚴重問題。

派系運作邏輯是爭權力、得天下,而不是治國家、穩社稷,向派系妥協固然可以讓黨主席權力高枕無憂,也可以獲得選舉利益,卻將造成總統的國家治理效能弱化、民生經濟疲憊問題。治理能力弱化是臺灣30年來的宿疾,讓臺灣經濟成長率每10年下降一個層級,20年前約在5%,10年前約在3%,如今只能求保1%。

蔡總統已進入第二任期,再無連任壓力,權力高峰之時,大可擺脫派系綁架施政的問題,在穩固黨內權力與追求人民利益福祉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放下派系,擁抱人民,才能點亮臺灣。一味滿足派系的胃口,對其委曲求全,反噬的將是臺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