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市場動盪下的投資新契機
時序進入9月,美國聯準會(Fed)的降息計劃即將啓動,臺灣除關心股匯市所受的影響,更要留意中日兩大經濟體的對應方式。圖/美聯社
時序進入9月,美國聯準會(Fed)的降息計劃即將啓動,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都被放大檢視,因製造業數據欠佳引起經濟衰退疑慮,導致美股重挫、恐慌指數飆高、亞洲股市全盤皆墨,隔日雖回穩,投資情緒依然躁動。在主要央行貨幣政策修正過程中,國際資金移動對市場的衝擊,各國均難避免,然此一挑戰,也醞釀了新市場和新商品的開發契機,面對變局,臺灣金融發展應有新的思考方向。
儘管Fed 9月啓動降息循環幾無懸念,惟各機構對具體做法的推測仍莫衷一是,從降息的幅度、次數,到究竟會一次到底還是邊走邊修,都有不同看法。美國新政策傳遞的過程,臺灣除關心股匯市所受的影響,更要留意中日兩大經濟體的對應方式,因爲它們都是臺商對外投資與貿易的重鎮,長期以來,兩國貨幣政策的一舉一動,也常引起亞洲各國市場的連鎖反應,尤其美國修正貨幣政策之際,提前主動出擊,所主導的新發展方向不容忽視。
先從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動作來看,8月底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鉅額國債部位,此是否爲大陸版量化寬鬆(QE)登場的序曲,市場矚目;而被視爲8月國際股市動盪始作俑者的日本銀行(央行),仍強調只要經濟成長和物價上漲符合預期,進一步升息的立場不會變。兩大央行一鬆一緊,反映的是,均非被動的等待美國釋出調整的訊號,而是做好了準備,要利用這次修正的機會,將本身狀態調整到最適當的位置。
以日本來說,過去20多年來,一直採取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其他國家相差甚大的利率水位,導致資金大量的流向海外市場,被戲稱爲「渡邊太太們」的炒匯散戶習以爲常的進行套利交易,讓高息外幣與其相關的金融商品,成爲日本人的主要操作工具,也使得本土股市與房市交易與發展,均受到抑制。此時的升息,不只是要掙脫負利率的束縛,亦有其透過一連串的操作,讓貨幣政策恢復正常功能的考量。
至於大陸方面,之所以願意放手讓市場資金保持寬鬆狀態,用意亦不難理解。一來其外銷市場受到歐美各國的聯手打壓,需要透過提振內需,填補經濟發展的缺口,資金面要進一步的配合,二來寬鬆的資金環境下利率順勢走低,此前顧慮到低利率會拉大與美國的利差,導致資金外流情況更惡化,一動不如一靜,一旦美國降息,壓力降低,執行寬鬆政策時自然不用過度顧慮。
營造一個偏低的利率環境的同時,大陸對以利率爲核心的債券市場發展,挹注相當多的心力,讓因結構性因素欲振乏力的股票市場,有了替代選項,不論企業籌資或民間投資,債券市場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
債券被歸類爲固定報酬型的金融商品,且其發行者多爲政府或大型機構,體質相對穩健,整體經濟環境的風險偏好提升時,比起追求資本利得的股市更受歡迎,以大陸而言,國債市場持續出現搶購潮,人民銀行甚至要出手干預次級市場,穩定交易秩序。
而大陸債市的發展,亦有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的積極意義。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說法,現階段如要深化金融市場與國際的互通,須吸引更多的發行人與長期投資者,參與大陸債市,要做到這一點,需有豐富的產品項目,搭配推出利率與匯率衍生商品方便配置,才能提升境外投資者佈局人民幣資產的意願。
也因此,大陸債市的進一步開放,香港的國際經驗就派上了用場,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從實際數據來看,2023年國際投資者在大陸債市的交易總量,高達15兆人民幣,其中三分之二是透過香港的離岸市場進行,香港國際債券的發行量連續七年爲亞洲首位,債券北向通(按:指港澳地區QFII對大陸的投資)的日均交易量,七年來也成長超過30倍。因其量體大、產品完整,資金移轉過程的避險機制也可讓外資放心,將香港經驗「複製貼上」,成爲人民幣債市與國際接軌的主要路徑。
隨着美國降息訊號日益明確,金融市場隨之震盪加劇,焦點又轉到了利率之上,極簡化的總結,此時此刻的國際金融變局不只美國動見觀瞻,中日兩國的作法同樣需要關注,前者加深債市國際化的發展、後者推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都值得參考借鑑。這是臺灣金融市場要面對的年度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