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積極面對ESG投資新趨勢

工商社論

在過去,提到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通常都只想到環境保護企業責任,於是,企業紛紛投入淨灘,說是爲了環保;有些發起種樹,說是可以減碳。只不過,活動結束後,除了留下公益形象,讓主管機關按個贊之外,對企業永續經營究竟加了多少分,大家心知肚明,甚至有人直言──ESG,不過是企業僞善的標籤

曾幾何時,隨着責任投資意識擡頭,ESG搖身一變,成爲新崛起的「企業永續投資顯學」。全球的ESG議題層出不窮,例如溫室效應惡化、動物瀕臨絕種重工業空氣污染、棄置有毒廢棄物、CEO惡意掏空公司等問題,使ESG越來越受到重視,包括投資人重視的程度也與日俱增,這點,從ESG的相關ETF被各國投資機構熱捧,即可見一斑。

由於ESG擡頭,因此全球與ESG投資相關的金融商品規模快速成長。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球永續投資金額已超過了50兆美元,特別是以整合ESG因子來選股的金融商品,規模成長最快速,兩年來成長率高達69%。

知名的外資機構美林證券研究也顯示,ESG概念的投資,在千禧世代更受到重視;因爲全球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在未來20至30年之間,將移轉預估超過30兆美元的總資產規模給千禧世代,引人矚目之處在於,美林預估,千禧世代接着將使用其中的15兆至20兆美元,大約67%、高達三分之二的比例,投資在ESG領域。

歐美國家對於ESG的重視,可從和ESG相關ETF的規模看出來。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的永續投資相關ETF基金,整體資產規模成長率竟高達500%。

金管會也引用晨星(Morningstar)統計資料顯示,今年首季採用ESG爲主要投資策略的基金,共有3,200檔、淨流入457億美元,同時間非ESG基金則是淨流出4,304億美元,第二季永續基金繼續資金淨流入達711億美元、成長72%,證明國際資金及企業,早已意識到ESG的重要性了。

此外,各主要國家的政府退休基金,也普遍將ESG因子納入投資標的篩選原則,截至目前爲止,全球總共有超過9兆美元的退休基金,把ESG納入投資選股指標之列。其中,包括加拿大、英國、挪威瑞典、日本、韓國新加坡巴西、歐盟,以及臺灣等十個國家、地區,都已經明文立法規定,退休基金在投資時,應納入ESG概念來選擇投資標的。而臺灣的相關立法,則爲2018年起,勞動基金運用局在公告辦理股委外投資420億時,主要投資標的就是「臺灣永續指數成份股」。

同時,韓國、新加坡政府也額外要求退休基金在投資時,必須揭露考慮ESG的程度;日本政府則對於「養老投資基金」(GPIF)採用委託富時編制的ESG指數;而歐盟則要求最嚴格,對於總規模多達2.59兆歐元的退休基金,除了要求機構投資者必須將環境、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三個要項納入風險評鑑程序並揭露之外,並要求提供終端投資人「永續投資」建議,且建立基準幫助投資人評估投資組合的「碳足跡」。

ESG這個議題早在國際間掀起風潮下,未來臺灣勢必有更多上市公司加入這個行列,否則就會遭到投資人淘汰;同樣地,扮演企業金流血脈供應銀行業,不僅銀行本身在業務上要跟上這個趨勢、透過融資來導引往來企業更重視ESG;同時,這個做法也有助於銀行強化業務風控,避免往來多年的授信戶,因爲不重視ESG,進一步惡化成爲日後的「地雷」放款!

如同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所說,臺股有很多永續經營議題的ETF募集,都得到認同,未來經過公司治理及綠色金融的導引,ESG投資概念「是會蔚爲風潮的。」

移勢轉,保護地球已是全球公民共識,而目前主管機關和金融業也不斷改進如何認定ESG的定義和評等標準,可望使ESG從過去令人質疑的僞善標籤,成爲對企業評等的標準配備,因此不論是企業或投資人都必須正視這個趨勢。而介於企業和投資人之間的金融業,其所扮演的角色更顯得重要,值得金管會和金融業者的積極努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