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週休三日」會成爲職場流行趨勢嗎?

工商社論

今年6月1日起,英國有60多家公司的3,000多位員工,進行爲期六個月「四天工作制」的社會實驗。從2018年就陸續推動上路,「每週工作四天全球」(4 Day Week Global)的非營利組織,想要檢驗的是「80%工作時間-100%工資-100%生產力」,「週休三日,勞資雙贏」的公共利益,是否確實存在。

由於2020年迄今的新冠疫情,許多企業都採用「居家上班,分流辦公」的方式,渡過漫長疫情的過程當中,居家辦公和遠距上班,已成爲新興的工作態樣。今年以來,許多國家因疫情接近尾聲,原來失業或居家辦公,無論是離職或轉職的藍領和白領勞工,如今都陸陸續續的回到原有或新的工作崗位。但在長達超過兩年期間裡,在企業求生的各種工作場所的變通轉型,「無薪假+保留工作」的勞資妥協,使得各種「每週工作四天」的先驅計劃愈來愈多,產業類別愈來愈多元,成爲推動的新契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冰島。依據媒體去年中的報導:「冰島週休三日實驗大成功,勞工幸福感和產能都提升」;究其原因則在於:「員工面對的職場壓力、焦慮、憂鬱和精疲力竭,都減少了,因此也更賣力工作、更少請病假;勞工覺得獲得更多休閒時間,因此,更致力於他們的工作」。

這個結論,除涉及到企業和勞工的參加意願,以及是否匿名的倫理問題,還有學術上,所要求更嚴謹研究方法的檢驗;例如,該實驗的時間長短、該實驗的產業類別與規模大小是否一致、以及參與該實驗勞工的工作內容性質,都值得進一步探討。另一方面,週休三日的實驗,冰島、紐西蘭、和加拿大卑詩省的成功案例,都沒有清楚敘明產業的類別、該產業在各國的發展現況及產業內的企業規模是否差異很大。此外,跨越世界各大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高低不一、產業結構各有特色,而且政府原來賦予法定的勞工權益,也都不同。

而疫情期間另一個受到關切的問題則是,居家-遠距的工作效率,有沒有比實體工作環境要來得更高?除了不適合居家-遠距工作的行業之外,人際關係的疏離感,面對面溝通的綜效,乃至於創新需不需要團隊合作,都成爲討論的焦點。

「每週工作四天全球」網站,在首頁就標示出,當前遍佈全球各大洲的各項先驅計劃所在地;令人意外的是,中南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各自啓動至少五項的計劃,在加拿大和美國,卻都只有一個試行計劃。而且,該網站更揭露「每週四天工作制,讓78%員工覺得更快樂,而且壓力更小」。亦可見不僅是已開發國家在推動,其實有更多開發中國家也在進行實驗。

雖然缺乏更有說服力的實驗設計的說明,但足以顯見的則是,這確實是一個可能的職場新型態。正因爲如此,除了各國企業配合國際非營利組織自主性的試行之外,也有政府帶頭響應。西班牙的左派政黨,就曾經在2021年推出「週休三日」的政見,並且得到西班牙政府同意在有限度的範圍裡面,測試「每週工作32小時(每日8小時)」的新工作制度。200家企業願意參與,3,000到6,000位勞工受惠,在降低工作時間的同時,企業也不減薪、也不裁員。這樣的試行結果,給予「週休三日,勞資雙贏」更大的想像空間。

興辦「80%工時-100%工資-100%生產力」的社會實驗,對於勞資關係的和諧,以及經濟長遠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政策意義。「高工時」不等於「高產能」,這是當前社會的普遍共識。「縮短工時、工資不變」,有助於企業留住員工,或許沒有爭議;但是,能不能也就此保持百分百的工作產出,則是企業界的質疑。疫情過後,「週休三日,勞資雙贏」,適用於部分特定的產業類別,個別員工的工作性質,也可能更廣泛的遍佈於各種類別的產業。而工作時間的彈性化,工作場所的異質化,工作派遣的普遍化,乃至於年輕世代對於「企業去中心化」的高度期盼,都是「每週工作四天」的助力,這可能是企業未來無可迴避的重大挑戰,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