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版景氣燈號美中不足

景氣燈號已成爲各界瞭解景氣動向的重要指標。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發會日前宣佈從下次發佈元月景氣燈號起,將採用新版景氣燈號,新版與舊版最大的差別在於改採「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取代「非農就業」,未來燈號將更靈敏,此一調整極爲允當。

我們平常看到景氣燈號,大概曉得紅燈是指景氣熱絡,藍燈是代表景氣低迷,然而,燈號是如何形成的,人們未必清楚。事實上,這是從上百項指標裡,就循環對應性、景氣領先性表現最優者挑出九項,每項訂出得分門檻,每月視其表現給分,九項加總之後的分數稱爲綜合判斷分數,去年12月綜合判斷分數是20分,對映的是黃藍燈,說明景氣仍緩,要步入穩定的綠燈,得達到23分才行。

這次爲何換掉「非農就業」,這是因爲非農就業鈍化已久,自2013初年到2023年初,十年之久不論景氣好壞,這項指標不動如山,即使2021年2月起我國總體景氣連亮了九個月的紅燈,非農就業依舊亮藍燈,與總體景氣格格不入。這是因爲少子化,非農就業人數成長停滯所致。此外,疫情蔓延,未返國而被除籍者大增,也加劇了這項指標的衰退,何以如此?因爲我國就業調查是以戶籍人口爲母體,除籍人數大增,就業人數自然大減,如響斯應,非農就業豈能不亮藍燈?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非農就業自去年5月迄今一連亮了八個月的綠燈,表現出乎意外的好,同期間總體景氣卻疲弱不振連月亮藍燈,兩相對照,一樣是格格不入,何以近月非農就業又神蹟式得好轉?原因是疫情結束,各國邊境管制解除,久居國外被除籍者紛紛返國了,戶籍人口回升,非農就業自然就同步成長,十年來非農就業的下滑,非關景氣,如今上升也非關景氣,這樣的指標必須淘汰,加班工時是不錯的考量,這項指標既不會受除籍的影響,也不會被少子化牽制,是最佳選擇。

然而,現行九項指標中,還有一項指標的表現也不易解釋,但在本次改版中並未加以汰換,那就是「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選這項指標是要觀察消費,無奈批發鶴立雞羣,佔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的7成,以致這項指標的冷熱悉數取決於批發,最能反映消費的「零售及餐飲」只能在一旁陪襯。批發業包含貿易業,這導致主導「批發、零售及餐飲」的是出口的好壞,而非消費的榮枯,例如2021年國境解封之前民間消費負成長,零售及餐飲營收也呈下滑,然而由於連月出口成長逾30%,帶動批發業,以致「批發、零售及餐飲」表現出奇的好,連月皆得滿分五分,成爲讓景氣亮出紅燈的功臣。

景氣燈號九項指標在貿易面,已有海關出口、設備進口,無需批發業再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批發、零售及餐飲」原本想反映消費情勢,最後也被佔7成的批發業牽着鼻子走,如此一來,景氣燈號裡,外貿相關指標九居其三,消費的榮枯卻難以呈現,這個失衡將讓景氣燈號失真,未在本次改版中加以改正,實在可惜。

我們認爲,距離下次發佈新版燈號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國發會或可就「批發、零售及餐飲」與「零售及餐飲」何者更能呈現民間消費的變化,再做一次評估,若「零售及餐飲」較具代表性、合理性,則加以替換,未嘗不可。景氣燈號的內涵應與GDP一致,近年民間消費佔GDP近5成,對總體景氣的影響至爲關鍵,自不應在燈號裡缺席。

國發會自1977年公佈景氣燈號以來,景氣燈號已成爲各界瞭解景氣動向的重要指標,隨着臺灣經濟型態的改變,國發會始終能與時俱進,1970年代適逢通膨最嚴重的年代,側重在物價,消費者物價、躉售物價皆入列,1980年代臺灣外貿擴張年代,燈號囊括了海關出口、製造業新接訂單,此外,票據交換、直接及間接金融也曾入選,隨後皆因鈍化而退出。2007年納入的「非農就業」歷經16年也於本次改版離開,每五、六年進行一次改版,有效的讓燈號反映景氣變化,上回改版是2018年,距今已五年半,對於本次改版的努力我們深表肯定,美中不足的是「批發、零售及餐飲」未被改正,盼主事者三思,以讓新版燈號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