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亞洲貨幣集體貶值潮再起
亞洲貨幣在上週五(3/22)爆發集體貶值的巨大賣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破人行穩守多個月的7.20關卡。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3月21日意外宣佈升息,同步調升重貼現率等三個指標利率0.125個百分點,目的之一是抑制通貨膨脹預期,在電價即將調升之際能確保物價穩定。不過,央行升息的時機非常精準地遇到了又一次的亞洲貨幣集體貶值,在穩定物價的同時,也可適時發揮穩定匯率的雙重效果。
亞洲貨幣在上週五(22日)爆發集體貶值的巨大賣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下匯率均爲各國貨幣兌美元)突破中國人民銀行穩守多個月的7.20關卡,爆出近520億美元的鉅額交易,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匯差更一度擴大到400點。在強大的貶值賣盤下,人民幣以7.2293元收盤,當日跌幅0.4%。
去年9月,人民幣匯價曾貶到7.3498,創下15年又9個月的最低價位,並引起其他亞幣的集體貶值潮,走勢最弱的馬來西亞幣曾創下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價位,印度盧比貶值到83盧比的歷史新低,交易量最大的日圓也急貶至151.94的33年新低。
去年10月之後,在各國央行一致的護盤操作下,亞幣逐漸消化貶值賣壓,人民銀行成功將人民幣拉回7.20的防線,穩守了三個月,但上週五亞幣再次同步出現巨大賣壓,除了最近相對強勢的韓元之外,幾乎所有亞幣都貶值到臨界點,新臺幣連八貶,當日貶值1.26角(0.4%)、新加坡幣下跌0.36%、泰銖提前一天重貶,累計兩週的跌幅高達2.6%、印度盧比也大貶0.5%到83.582,再創歷史新低,當然,同一天日圓交易也出現151.95的價位,與去年10月最低點幾乎相同。
亞幣集體貶值到新低價位、瀕臨或是跌破警戒線,當然會引起「亞洲貨幣危機會否再現」的疑慮。不過,當前亞洲各國的經濟狀況差異甚大:日圓匯率在貶值過程中,日本股市不斷改寫歷史新高;中國則正在處理龐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破產的危機;臺灣是當前最火熱的人工智慧產業增長的火車頭;泰國、越南、印尼都在享受供應鏈移轉的利多;馬來西亞在首相安華於2022年底上任之後,現正處於經濟與政治權力移轉的調整期。換言之,目前亞洲各國的財經情勢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的環境差異甚大。
此外,亞洲各國央行對熱錢攻擊的防禦能力也顯著高於1997年,根據今年1、2月的官方統計,新加坡外匯存底超過4,804億美元、韓國4,157億美元、泰國有2,245億美元、印尼1,464億美元、馬來西亞1,138億美元、菲律賓1,038億美元。以當前亞洲央行強大的外匯存底,當年泰銖棄守、韓國破產向國際貨幣基金(IMF)伸手、印尼放棄與美元聯繫匯率、外加香港股市承受對衝基金無止境的放空賣壓等悲慘情境,不太可能重演。
比較困難的是中國與香港,去年亞幣貶值賣壓率先在人民幣發生,隨後上海、深圳、香港股市重挫,淪爲全球主要股市跌幅最深的末段班。不過在北京政府全力維穩操作、控制房地產行業債務危機後,也將股市與匯市拉回安全區域。上週五人民幣匯率貶破7.2元的防線,是人民銀行主動調低匯市的中間價位,而且一口氣調低62個基點,讓人民幣與其他亞幣同步宣泄賣壓,還是有秩序的政策操控。
亞洲當前最大的痛點依舊是香港,香港與中國經濟緊密結合,港幣聯繫匯率的包袱也越來越重。香港政府無法像人民銀行持續調降利率,香港經濟明明陷入通縮,卻還得跟着美國聯準會維持高利率。
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學者與官員認爲港幣應該放棄美元聯繫匯率,改採新加坡模式的一籃子貨幣指標。港府在衝刺23條立法、確保政治底線後,已經動員所有資源拉攏外資回籠,4月之後香港將會舉辦多場大型的國際金融論壇,重新擦亮金融中心的招牌。不過,港幣聯繫匯率能否維繫,還是影響亞洲金融安危最大的變數,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今年3月亞洲貨幣集體貶值,比較像華爾街對衝基金集體行動、創造交易獲利的中短期策略,而不是摧毀性的攻擊,目的是賺取美元與亞幣的鉅額套利利差,加上匯率貶值的匯差,而且亞洲各國政府大多歡迎貶值,特別是日本在日圓重貶的同時創造企業鉅額的獲利、日經指數飛奔過4萬點,更降低了對衝基金策略交易的政府幹預風險。
不過我們不能輕忽,對衝基金的中短期策略交易雖然在達到預設的獲利後就會離場,實質上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持續擴大,日本、臺灣升息幅度極低,難以彌補日圓/美元、新臺幣/美元的利差鴻溝,在聯準會正式啓動降息、成功引導美元利率回跌之前,亞幣的貶值壓力還在堆積,集體貶值的警訊仍然會不斷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