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澳貿易爭端和解 從大麥開始

工商社論》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上週飛至澳洲,與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秘書長安思捷舉行政治磋商,雙方除了對中澳外交關係進行深入的討論,更在貿易爭端上達成重大協議,澳大利亞政府同意撤回世貿組織(WTO)爭端的訴訟,而中方則同意重審對澳洲大麥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政策,中澳雙方都發表樂觀的訊息,預期今年下半年,將可以恢復中澳大麥貿易正常化。

2020年中澳外交與貿易衝突高峰期間,中國對澳洲進口產品進行全面的經濟制裁,以澳洲政府對於大麥業者進行補貼爲由,對超過80%的澳洲大麥課徵高額反傾銷與反補貼稅,當時的澳洲總理莫里森則立即反制,狀告WTO進行貿易爭端訴訟。

當年中國幾乎全面禁絕澳洲紅酒、大麥、煤礦、木材與龍蝦進口,使用的手段包括課徵反傾銷稅、海關檢驗、拖延生鮮食品通關等,貿易制裁手段使用關稅、法律、海關、更發動國內民營與國企拒買澳洲產品等,除了中國高度仰賴的澳洲鐵礦砂之外,連赴澳的觀光客、留學生人數都同步大減,中澳貿易爭端寫下全球最劇烈、手段最極端的案例。

澳洲現任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去年5月底上臺後,力圖扭轉前任莫里森的抗中路線,轉而尋求與中國和解。中澳雙方積極搭建和解的橋樑可以推到去年7月,當時艾班尼斯上任纔剛滿一個月,澳洲礦業龍頭必和必拓(BHP)一艘鐵礦石貨輪進入山東日照港,還特別舉行了進港剪彩儀式,慶祝澳洲鐵礦石首度以人民幣現貨交易的貿易模式進入中國。

這個剪綵活動有多重的意義,在人民幣國際化層面,澳洲是繼南非、烏克蘭、巴西之後,第四個以人民幣結算,將鐵礦砂現貨出口至中國市場的國家。另一層意義,則是艾班尼斯以此作爲中澳貿易爭端和解的試金石,中澳雙方早在2020年就已經就使用人民幣結算澳洲鐵礦砂的貿易模式,達成技術性的共識並且簽約,去年7月首度完成第一艘人民幣計價鐵礦砂的進口,當然是中澳政府共同朝向貿易和解的指標。

接着,去年11月在印尼舉行的G20峰會,艾班尼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見面並舉行雙邊領袖峰會。該次會議時間雖僅有半小時,卻是2017年時任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澳洲以後,兩國高層首度見面會談,和解意味濃厚,艾班尼斯表達澳洲堅持價值與原則,不過他同時強調新一屆的澳洲政府期望修復與北京破碎的關係,努力重建建設性互動。

中國也在去年10月二十大完成換屆任務後,展開新一波的大和解政策,積極邀請全球各國的領袖訪問北京,高層官員頻繁外訪強化與友邦的關係,北京藉着廣結善緣的新路線,與美國爭搶全球的領導權與話語權。對於與美國同盟關係最密切的日本、澳洲等,中國派出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訪日、派馬朝旭訪澳洲,都是多年來訪問層級最高的官員。在馬朝旭訪問澳大利亞之前,中國還派了國防部高層官員參加3月下旬在坎培拉舉行的「第八次中澳國防部工作會議」,這是2019年以來首度恢復國防部官員的交流,雙方均稱「在專業氣氛下進行對話」。

其實世界各國大多寄望中美兩國的競爭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特別是尊重各國的經貿與政治現況,遵循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促進貿易自由流通、減少經貿壁壘的路徑前行,對於動輒升高軍事或是外交衝突,更傷及自由貿易的經濟制裁,鮮少國家會點頭贊成。

從中澳大麥貿易爭端和解,看出全球貿易爭端最針鋒相對的兩個國家,正努力降低壁壘,減少貿易制裁的成本,創造對國內生產廠商與消費者有利的環境,如果這樣的趨勢能夠繼續推進,和解成爲各國政府的共識,那麼過去幾年各國爲了「選邊站」所付出無謂的代價,將可以顯著降低。

貿易壁壘不只存在中國與澳大利亞、中國與美國,也存在美國與歐洲之間、甚至亞洲各國之間,WTO功能遭到破壞,陡增的貿易壁壘阻礙了貨物的流通,更造成供應鏈成本大幅上揚,是近幾年通貨膨脹突然暴增,干擾各國經濟與社會安定的重大病竈。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政府應該從中澳大麥爭端和解學習教訓,紓解國內選邊站的民粹情緒,以專業且精緻的手段,重新回到自由貿易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