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院士施振榮、張忠謀等倡議 臺灣下一步首重數位科技與人才培育

▲工研院年度院士會議召集歷屆23位院士。(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工研院今(29)日召開年度院士會議,首次透過結合實體及線上方式,召集歷屆23位院士,包括臺積創辦人張忠謀財團法人智榮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等業界重量級大老,建議臺灣的下一步,應首重加強數位科技能力人才培育

工研院年度院士會議也集結七位新科院士,包括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臺積電總裁哲家美國加州Scripps研究院化學講座教授翁啓惠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緯創資通董事長暨策略長林憲銘、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

這次以「全球經貿重整秩序,臺灣產業定位與新契機」爲主題,爲產業升級與轉型提出建言,院士皆認爲對於臺灣的下一步,應首重加強數位科技的能力與人才培育,同時結合臺灣ICT優勢,以智慧醫療、循環經濟等跨領域創新建構產業鏈,才能爲臺灣產業找尋國際新定位與市場新契機。

工研院院士表示,面對數位科技所帶來數位轉型的趨勢,再加上各國製造業在地化的需求將迫使製造廠商需要全球佈局,臺灣要翻轉思維,重新學習合作方式與利益的分享,建立服務系統,並由政府帶頭、民間參與,創造成功案例

工研院院士指出,臺灣應發展使用者爲中心的系統架構,形成智聯網的數位經濟,整體產業由應用端聯合發展,從ICT、軟體到服務,產品要便於使用,系統架構平臺設計很重要,從功能模組到末端應用可以同時發展,以世界爲市場邁進。

舉例來說,在堅實的ICT硬體基礎上結合醫療產業,資通訊科技與醫療領域專家密切合作,以使用者爲導向的研發,與醫療相關監測資訊的後續應用與儀器的研發都要顧及醫師的角色,從而與醫師共同推展市場,並善用工研院跨領域能力,來協助醫療產業,工研院提供試驗場域驗證與承擔風險。

工研院院士認爲,在AI人工智慧與5G等新科技發展下,資訊安全成爲重大議題,也需要產官學研合作,而工研院在資通訊軟硬體投入多,可成立組織投入相關之工作,包括法令的建立、認驗證機制(產品符合安全需求)與教育等,還可將大家連結在一起。

工研院院士提到 ,傳統產業高科技同等重要,水泥、石化等傳統產業提供電子產品所需的材料,在傳統產業的轉型面向上,廢棄物與二氧化碳排放是全世界的問題,需要發展碳捕捉技術、廢棄物處理技術與方式,也需要檢視調整相關法規。

工研院院士說明,臺灣傳統產業結合ICT科技,可將廢棄或剩餘的原料轉化爲更高階的材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讓廢棄物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行銷全世界,也解決能資源的浪費,而工研院要思考協助傳統產業因應國際零碳排放的趨勢與要求,包括法令標準的修改;而能源自主與智慧電網的穩定安全與可靠度技術發展至爲重要,牽動整體經濟與國家安全,也需多投入。

工研院院士特別強調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國家長期產業發展與創新機會方面上,產業人才的長期培育是重要的,由學校培養基礎人才,工研院可培育產業5~10年所需要的斜槓人才,成爲產業人才庫,而人才培育有兩方向,包括一爲善用專長,應用導向創新;二爲基礎學問與技術突破。

工研院院士建議,工研院以科技力協助廠商,高科技和基礎產業必須要共同發展,而政府應全力支持工研院投入創新,因爲工研院需要帶頭承擔創新的風險,政府更要容許工研院多方嘗試研發、容許失敗,由政府帶頭創造成功的案例,讓民間參與,建立服務系統,並一致認爲政府在經費方面要增加支持較大幅度的研發風險。

工研院院士均爲對產業有重要貢獻的重量級人物,每年定期舉辦院士會議,向政府建言,今年工研院院士年度會議由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主持,出席院士包括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榮鋼集團創辦人陳興時、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史欽泰旺宏電子總經理暨欣銓科技董事長盧志遠、盟立自動化董事長兼總裁孫弘、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臺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亞力電機集團總裁兼創辦人楊振通、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緯創資通董事長暨策略長林憲銘、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等院士。

這次並以視訊方式跨海進行,連線美國加州Scripps研究院化學講座教授翁啓惠、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美國加州大學雷神講座教授王康隆、工研院院士林耕華、美國AbGenomics新藥公司董事長楊育民華邦電子公司董事長焦佑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