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朝野 學者籲速開兩岸國是會議

2023年11月美中元首「拜習會」後,中美關係緩和,學者認爲,臺灣應儘快召開兩岸國是會議。圖爲拜登與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費羅麗莊園散步。(新華社)

副總統賴清德當選下任總統,新臺灣國策智庫研發長李明峻表示,民進黨勝選,兩岸關係可能進入高度緊繃局面,美中日前恢復軍事對話,對有效管控風險極有意義。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王信賢則呼籲,即將接任的執政團隊,應放下身段與在野黨溝通,「一場關於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的國是會議已刻不容緩」。

去年11月美中元首「拜習會」達成協議,同意美中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恢復雙邊軍事高層對話。李明峻日前在遠景論壇中指出,雖然這不算是什麼「重大突破」,但總是一種「正面進展」,因爲溝通管道暢通可防止誤判,即使建立實質、開放且可靠的對話仍需時間,但至少美中關係已還原至裴洛西訪臺前的狀態。

他說,臺灣問題是美中潛在軍事衝突的最大熱點,隨着民進黨勝選,中共可能升高對臺軍事恫嚇、騷擾,兩岸關係可能進入高度緊繃局面,因此美中恢復軍事對話對有效管控風險極有意義。

對於不少的國際觀察者將此次臺灣選舉結果,解讀爲民衆支持民進黨持續執政以對抗中共。但王信賢表示,此次大選最主要的議題還是選票結構的政黨結盟、候選人特質及內政議題,不應輕易解讀爲是民衆對兩岸關係的「公投」,「賴蕭配」雖贏得大選,但僅是40%的得票率,不論何種角度解讀都具風險。他認爲,真正解決困境的關鍵還是在國內政局。在「少數總統」與「朝小野大」的格局下,各項政策的推動難度大幅提升。

王信賢建議即將接任的執政團隊應要放下身段與在野黨溝通,國安團隊也要更加註重專業性,美中戰略競爭、俄烏與以哈等戰爭未歇、各國大選頻繁,凡此所可能帶來的內部政治競爭與外交連動,在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中,船要如何駛得穩,朝野必須共同面對,「或許,一場關於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的國是會議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