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節擁躉只剩大平臺

最簡單的“6·18”,也是最具考驗的“6·18”。2024年上半年的電商重頭戲,反思多於戰績。

星圖數據顯示,今年全網銷售總額爲7428億元,少於去年的7987億元。“6·18”首次負增長,外圍統計口徑或許不完美,但平臺GMV緘默、大主播隱身、商家質疑規則……以及社交網絡屈指可數的狂歡氛圍——購物節的“節”之定位,越來越站不住腳。

覆盤“6·18”眼望“雙11”,最近幾年網絡購物節,反覆思量同個命題:價值重塑,誰還需要購物節?

今年“6·18”曾被寄予厚望,取消預售機制、重拾低價宗旨、拉長銷售週期,平臺拿出史上最簡單策略的誠意滿滿,沒能換來顧客的興致盎然。

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5月,社會消費品網上零售額5.7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較1—4月加快0.9個百分點。

兩相比對,答案呼之欲出。消費大盤持續升溫,但紅利沒落在“6·18”身上,問題只能從購物節自身找。

消費者的感受說明問題,不少媒體調研,“沒覺得價格有多低”是普遍感受,與各大平臺承諾的“最低價”形成認知矛盾。

排除個別商家“先漲價再降價”伎倆,我們相信,平臺確實拿出了“最低價”。但消費者感覺不到,只能說明“低的不夠誠意,打折不夠力度”。更說明在消費者的認知裡,低不再是購物節的專屬,而是日常購物的慣性存在。

在購物節大殺四方的競爭中期,電商江湖是阿里京東二人轉,定價權在手,雙方主導的“6·18”“雙11”格外耀眼,消費者追求低價別無分店。

隨着社交電商、社區拼團、直播帶貨等新交易渠道的涌現,拼多多、美團、抖音、快手等新勢力與舊王者分庭抗禮,尤其是大主播擁有定價權的直播帶貨,讓消費者的渠道選擇重新充盈起來。

“家人們,這裡纔是全網最低價。”從別無分店,到俯拾即是,購物節所依賴的“低價”“新品”和“氛圍”,可能存在於一年之中任何一天的任何一個直播間。

消費者在哪裡,商家就在哪裡,購物節對消費者吸引力的下降,必然導致商家對渠道態度的變化。

但區別於消費者的灑脫,商家與渠道的關係,是長週期和複雜性的競合博弈。尤其在購物節這樣的重大節點,十年前商家趨之若鶩,十年後商家棄之不忍抑或棄之不敢?

需不需要“6·18”?大型企業有底氣殺伐決斷,即使短期內效益受損;中小商家往往騎虎難下,於面子裡子遭受雙重考驗,與平臺爆發矛盾在所難免。

最需要購物節的只剩大平臺。大平臺甚至不分新舊,它們一旦選擇了某種競爭策略,都意味着對定價權、供應鏈、運營水平的大練兵,規模有大有小,態度從未小覷。

說到底,沒有“6·18”和“雙11”,大平臺會造出別樣概念。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