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參加B站新國辯也得先學5年邏輯
這是一個缺乏思辨的時代。
每天接入互聯網,似乎都有100個槓精等着給你在線添堵,武器的批判完全代替了批判的武器;時髦的文娛產品,華麗外殼下掩蓋不住愈發混亂的意識形態,它們不關心對錯只想討好你。
在獲取真理之前,我們大概會先得針眼;在共識消散之後,我們大概也會丟掉共情。這是無言的結局。
多年以後我注視着屏幕只能沉默無語,我總會想起大學時學長帶我參加辯論隊打第一場比賽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想說,想辯,想討論出世界的正確答案,思考時我離真理最近。
然而,後來生活中我與辯論產生的唯一聯繫,恐怕是社交網站的抽象段子。
不過,最近我發現熱門話題裡辯論還真出圈兒了,起因是B站本週全程直播了第十一屆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江湖人稱新國辯。
新國辯被譽爲當代華語辯壇的“黃埔軍校”,通常由全球頂尖名校組成戰隊進行同臺競技,是華語辯壇一年一度的“華山論劍”。以上,是官方介紹。
儘管本屆新國辯有清華、北大、南大、倫敦政經等24所海內外高校的選手陣營,以及陳銘、詹青雲、龐穎、黃執中等明星辯手的評審陣容,還有多位UP主的跨界參與。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一個辯論節目在這個短平快的時代引發轟動。
直到我自己去B站觀摩了比賽,才明白,是因爲本屆新國辯的精彩程度過於離譜了,部分場次的戲劇張力甚至可以超越本年度一些無聊的賀歲片。
本來說是華語辯壇在山上論劍,仔細一看,是在駱駝上裝了加特林。
不止有戲劇性,GPT 來了也得先學5年邏輯
藝術就是爆炸,戲劇就是反轉。小組賽F組第三場中國人民大學VS馬來亞大學這場,反轉程度直接拉滿。這就好像《無間道》陳永仁發現對面全是臥底,《讓子彈飛》張麻子衝進碉樓發現他纔是替身,像峨眉峰,還獨照,頗具浪漫主義色彩。
這一組的辯題是【GPT式大語言模型發展應該/不應該以“對人類友善”爲前提】,是初賽要討論的8個「具體議題」之一。
過去一年對於我們普通人最大的科技新聞,可能就是以Chat GPT爲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紛紛開始“涌現”,Open AI 如後宮干政一樣的狗血新聞都能在頭條上晃悠個把月。 我們需要GPT對人類友好嗎?是一個註定會到來的問題。
這場比賽的評委之一羅淼先生@羅淼_吐槽專用,賽後在微博上用十分通俗且風趣的語言,爲大家捋出這場信息量過載的辯論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他上臺點評時嘴角比AK還難壓。
一般來說,這類辯題,正方好打,反方吃力。 正方基本會說早該好好管管了,要不人類沒好果汁吃;反方最多能說多大點事,小隱患不耽誤大發展。
就像我去問了ChatGPT 4對辯題的看法,GPT自己都表示確實應該以“對人類友善”爲前提。
不排除它麻痹我
雙方一開始在立論階段其實還算正常。 正方人大一板一眼講現在GPT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教育、醫療、法律都在用,如果不以友善爲前提,那它胡搞亂搞,把人教壞了、治廢了、判錯了,晚期就是植物人,人類毀滅了。
反方馬來亞說,以“對人類友善”爲前提你沒法弄。一是設限影響性能發揮;二是友善的前提太模糊沒法操作;三是這個前提的最終解釋權在大國手裡,對其他人類不公平。
這裡正方祭出一招飛天御劍流,說反方你來給我念念辯題,咱們說的是“應不應該”,你別說難執行,應該做的再難做也要做。
可等到第二輪申辯,畫風突變。 反方說友善太模糊,我們還是讓GPT內部運轉機理透明化,這不就靠得住了,咬住可解釋性誘敵深入。
正方說,我看你是完全不懂哦,GPT迭代到4.0內部已經無法解釋了,你要真想解釋只能退回2.0和1.0版本了,甚至沒有GPT的時代。
一個人質報復一場陰謀最有效的辦法是把自己殺死。 反方此時終於圖窮匕見要宰孩子,一記七傷拳惹毛我的人有危險。說:退就退!
正方:難道要退回2018年嗎?
反方:退!反正2018大家過得也不是很差。
做過心理準備,但明顯做少了。正方一恍範,壞了!我成反方了。
好在人大迅速穩住陣腳,反方我又不是沒打過。於是,雙方的第三輪交鋒就在這麼既有專業水平又有戲劇包袱,活潑且嚴肅的奇妙觀感下展開了。
正方問反方,你說退就退,GPT在美國佬手裡呢,他們憑什麼聽你的,反方一個戰術後仰,你剛剛不讓我念辯題來着, 咱們聊得是“應不應該”,再難做也要做。
正方几分鐘前對着空氣開那一槍,現背後隱隱風聲回頭正中眉心。
忘記一個人最先忘記是他的缺點,辯題也差不多。之前想給GPT設限的正方窮舉着GPT的功績,此前要給GPT更多自由的反方磨刀霍霍向GPT。
反方說,那你以後別動不動拿人類毀滅來嚇我。
除了這條高能的辯論主線,在賽後覆盤時,我們發現其中一些討論細節其實十分值得玩味。
比如說,到底什麼是“友善”?是不傷害安全,還是不侵犯尊嚴,又究竟是誰定義了友善。
由此引出了文明進程背後的大國霸權,科技與哲學的時代幕布上是否一直投射着強權的陰影,這在GPT式大語言模型中是鮮被公衆討論的部分。
《高堡奇人》
賽後幾位評委的點評,在戲劇張力和細節延展之外補齊了一場精彩辯論最後的拼圖。
羅淼說,大家都只盯着友善,其實人類的定義更重要。一個具體的人與人類在概念上有巨大區別,局部最優的累加並不等於全局最優。就像很少有人提及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之外的零定律,不傷害人類整體,也就是在保證人類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傷害某些具體個人。
這既是很多反科幻作品的靈感來源,放在GPT上也可以是這場競技辯論破局的關鍵。
《流浪地球2》
王鑫則從戰略高度細數雙方辯論的得失點。比如反方或許是中途發現常規辯法很難打,於是臨時兵行險着;又有正方或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正反轉換進行鏖戰。實質上雙方在本來的論點上都錯過了直觀的邏輯機會。
當正方一開始提出友善的第一前提是安全,反方可以直接擺出安全更無法達成共識的案例, 世界上所有的戰爭都是人類對於安全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俄烏戰爭,巴以衝突,乃至美國欲禁掉海外版抖音,都是源於安全歧義。
《奇愛博士》
如此種種,豁然開朗,就像另一位評審龐穎所說,這種辯論是一次有縱深的思想較量。
幾個小時的新國辯直播看下來,我似乎喚醒了頭腦中那塊待機已久的負責思辨的區域。
永遠有當下性,新國辯關心的是時代進行時
在B站比賽直播回放的評論區,有人說這是他認爲初賽階段最精彩的一場。
按新國辯賽程一場場去看,就會發現有這種水準和觀賞性的賽況相當普遍。
網友說某個辯題我代入反方不知道有多絕望,沒錯,當我的認知跟隨辯手們的邏輯思維一路狂飈,面部經常表現爲王司徒。
張不開嘴,跟不上溜
這是一種多麼似曾相識的感覺,讓人想起那天夕陽下的奔跑。學生時代與同學某次酣暢淋漓的爭辯,合上書本後的一次靈光乍現,遭遇奇思妙想時會心一笑的體驗。
不同於近年互聯網上愈發氾濫的隨處大小辯,人們好像退化成了人形草履蟲,很難站在超過兩個極端角度之外去看問題,辯不了幾句,然後不是扣帽子就是典笑急。
新國辯可以說是現在爲數不多的,真正讓人感受到思辨魅力的內容。
在新國辯賽場內外,人們彷彿重新獲得一個契機,多角度、有縱深感、跳出侷限性去看問題。
像庫珀掉進三維展開的五維空間,發現世界有超越我們想象的一面。
《星際穿越》
從這幾年新國辯設置的辯題就能發現,新國辯試圖以思辨的力量讓我們關注真實的生活,關切個體的困惑,關心時代進行時。
像今年就有“原生家庭批判”是否讓年輕人更幸福,企業“第一學歷歧視”合不合理,“擁抱玄學”是不是當代年輕人的解脫之道等等貫穿我們一整年社交生活的問題。
對於今年數次衝上熱搜走進雍和宮燒香求串的白領,或褒或貶早已令人疲倦,而在新國辯反方二辯說她看到的是衆生苦相。
評審席瑞貢獻了如下金句。
對於填志願應不應該以就業爲第一考量,網上曾在文理科的現實敘事中展開多輪罵戰。評審羅淼用兩句話點出困境:“人是窮的,教育是貴的,假如就業的回報遲了,家裡是會死人的。”
在新國辯,年輕人如是說。
從B站的相關推薦裡,我一路摸索發現了往年新國辯還有諸多關於時代去向的討論,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後,全球化不是/還是未來世界的主要趨勢”,預言般的命題令人印象深刻。
比起熱搜上所謂的專家暴論、信息繭房裡的反智言論,不如看看思維最活躍的高校辯手如何重建認知 。
本時代傑出的頭腦們並沒有全都跑去研製精神癮品。在新國辯上,他們正立足當下,擡首向未來發問。
總要有獨特性,中文互聯網離不開深度內容
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只能做信息漢尼拔,瘋狂分心嗎?
雖然現在人們已經很難不被短的、刺激性的內容分散注意力。
但在B站沉浸式琢磨新國辯辯題的這幾天裡,我愈發覺得, 人果然還是會需要這樣深度的內容消費,去在這個過分輕盈的世界,沉澱出一些獨特的東西。
這從今年新國辯在學生羣體居高不下的熱度就可見一二。
先是光憑辯題內容,就多次火上了熱搜。後來又有大學生全程線上跟賽,每場結束後全面覆盤,上傳自制投稿做點評。更有許多博主從辯題中延展個人見解,觸發中文互聯網更多的深度內容。
甚至還有大學生開騰訊會議,就爲跟朋友組團看比賽,堪稱一次頭腦開黑。
有人銳評:“早八的課你們一個都起不來,但早八的新國辯是一個不落。”
大學生們爲什麼對新國辯有着空前的熱情,因爲年輕一代的頭腦需要高質量的辯論。思想必須在碰撞中尋找答案,理性只能在較量中獲得成長。
儘管曾有人質疑辯論的倫理迷思和價值迷思,但新國辯所展現的並非正反方的對立,而是思辨習慣和能力的養成,文化不可或缺的漫長與厚重。
當然,新國辯絕非只有這些意義層面的觸及,這屆新國辯還爲我們呈現了許多具體的快樂、本能的愉悅,貢獻了非常多的輕鬆一刻和名場面。
既有共軛父子這種有門檻的笑點,也有大衆喜聞樂見的原神論證,有“基金”和“雞精”的空耳打斷術,還有奇妙通感類比的這是能說的嗎。
這讓我忽然意識到了一個認知反差,深度內容的載體也許觸手可及。
就像我曾以爲B站最多的是哈哈一樂的東西,解構嚴肅、傳播有趣,而這次在看了十幾個小時新國辯之後,回過頭我才發現長內容幾乎也都是在這看的。
我在這看了最多的紀錄片、動輒原片長度幾倍的影視拉片、單集文稿過萬字的名著拆解、寫作方法和小語種教學,甚至是哲學課講義。
遍尋當下的中文互聯網,不得不說一句,至少還有B站能承接住這些真正值得沉澱的內容。
新國辯的火爆,正是對時代認知的一次迴應。它告訴我們,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深度內容的渴望永遠不會消失。
不過,有些東西會不會消失就不太好說了,比如我對AI剛剛建立的脆弱信任。
這次新國辯嘗試引入了AI評審,在微博有個賬號叫@AI新國辯。
他們統計了AI評審跟人類評審結果的重合度,總體上差異不大。
然而,在開頭提到的F組那場,出現了比較好玩的局面。F組一共有三場比賽打這題,其中兩場AI都判反方“大語言模型發展不該以對人類友善爲前提”獲勝。
只有人大與馬來亞這場,AI判給了正方贏,還是大比分3:0。
我猜這裡的變量,大概是因爲反方暴言說要讓AI退回2.0。
它果然在麻痹我。
設計/視覺 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