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與輝煌 走進黃土地」 發現陝北非遺文化之美

陝北榆林的傳統迎親隊伍,載歌載舞熱鬧趣味橫生。(圖/方偉光)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山川秀麗,土壤肥沃,一方水養一方人,即便是環境險惡,物資缺乏,人民都能發揮人定勝天的開墾精神,建立屬於自己的美麗家園。陝北,地理環境的特色就是黃土高原,一望無際的黃土塵沙,自古就是農耕與遊牧文化交融的區域,現今統稱的陝北,係指陝西省北部的榆林和延安地區。該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就是民歌、說書、秧歌和傳統手工如泥塑、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政府爲了保留這些珍貴的非遺,斥資蓋了主題博物館有系統的保留下來。民間人士也相當珍惜祖先留下來的資產,不僅國家殿堂的博物館保留珍貴的史料,街坊也隨處可見陝北特色的民間習俗,例如婚嫁的迎親儀式,嗩吶班子、反串姨婆和扶搖擡轎的歌舞隊伍、新郎騎驢,新娘陪嫁,不光具濃厚的人情味,還可見陝北人對愛情祝福的虔誠,遊行隊伍往往吸引路人駐足欣賞,熱鬧喜慶,感受新人及家族的喜悅。

陝北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期的陝北民歌受到原始社會生產力的制約,加上萬物枯焦的旱災、飛沙走石的狂風、洪水等自然災害給人類所帶來的恐懼和磨難,於是他們開始祈求神靈的保佑,希望透過歌唱來得到心靈上的解脫,後來延伸成祭祀歌,同時慢慢演變成說唱形式,並帶有歷史文化傳承的藝術雛形。陝北民歌一直以口頭形式來傳承,1939年,民歌研究會在延安成立,魯迅藝術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收集整理了一些早期流傳於民間的陝北民歌,並對其加以研究和整理。1942年,魯迅藝術學院的工作者們開始逐漸深入榆林市的米脂、綏德縣等地方,大量民歌得以採集並進行了深度創作。陝北民歌漸漸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被人們喜愛和流傳。2018年,榆林市榆陽區政府斥資約1億元,興建了一座集收藏、陳列、展覽、研究與傳播陝北民歌的榆陽區陝北民歌博物館,建築面積1.18萬平方米,布展面積約5680平方米,博物館主要分六個展區,分別是《千年老根黃土裡埋》、《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滿天星星一顆顆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陝北民間音樂藝術展區、陝北民歌研究專題展區,主題館最大的特色是在參觀各展區時,館方安排專業的歌唱老師現場演唱陝北民歌,高亢嘹亮、粗獷奔放的陝北民歌瞬間響徹整個展廳,這座「會唱歌」的博物館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參觀體驗。

陝北民博物館內收藏珍貴的陝北民歌樂譜得以讓學子傳承下來。(圖/方偉光)

綏德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富集,是陝北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數量和品質在陝北地區佔絕對優勢。作爲展示、展演、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地,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專案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申報工作,預申報國家級傳承人3名,申報並通過省級非遺專案3項,市級非遺傳承人16名。建成了秧歌、傳統醫藥、泥塑等4個傳習所。並編印了《陝北· 綏德嗩吶曲牌》、《陝北秧歌》書籍,發行《陝北·綏德嗩吶曲牌》光碟,錄製了《陝北秧歌》音樂,用文字、影像的方式對我們的非遺專案進行了收集保存。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公益宣傳活動當日,邀請全縣54位非遺傳承人進行了現場展示,共展出剪紙作品550幅,泥塑107件,石雕127件,柳編45件,蘆葦製品20件,充分展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民羣衆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用非遺保護成果。

陝北綏德縣文化遺產陳列館成1952年,現爲國家一級文化館。(圖/方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