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治療若中斷 骨折恐再找上門

醫師建議50歲以上的民衆每年接受檢測,評估骨質狀況與未來10年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名,但在疫情衝擊之下,民衆往往因擔憂染疫而中斷治療。70多歲的張阿嬤原本骨密度已明顯增強,但因疫情停止治療8~9個月後,腰椎再度骨折,險些失能。專家提醒民衆,一旦中斷骨鬆治療超過半年,骨折的機率將與未用藥的患者無差別。今日就是母親節,建議給媽媽安排「骨密度檢測」,守護媽媽的骨骼健康。

臺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統計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約有3~5成曾在1年內跌倒,其中更有3分之1的老年人曾在家中跌倒,加上疫情期間門診減少,骨折的患者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導致骨折高複發率,不僅造成患者沉重的醫療和經濟負擔,更會增加死亡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曾收治1名骨鬆的70歲張阿嬤,因腰椎骨折就醫,經穩定藥物治療後,骨密度顯著增強,但因疫情關係,去年中斷治療8~9個月,回診時腰椎竟已再度骨折,險失能。他提醒民衆,需時時留意長輩骨鬆症狀,切勿讓骨鬆性骨折警戒隨疫情「升級」。

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究顯示,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爲疫情前2倍,其中因骨折於30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也翻倍成長,由4%升至9%。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調查指出,疫情降低了民衆回診的意願,不少民衆因擔心頻繁進出醫院可能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因而延誤、甚至中斷藥物治療,加上民衆減少戶外活動與運動機會,造成骨質密度、肌肉量下降,暴露於骨折的風險中。

黃兆山提醒民衆,醫院防疫規範嚴謹,千萬別因爲疫情而自行停藥或中斷回診,骨鬆藥物需使用1年以上纔可見效,若中斷治療超過6個月,骨密度會逐漸恢復到未治療時期,骨折機率將與未用藥的患者無差別。他建議50歲以上的民衆每年接受檢測,評估骨質狀況與未來10年骨鬆性骨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