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牛角山村:“火”了非遺,富了鄉親

“叮噹…叮噹…”11月9日,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夯吾苗寨苗銀非遺傳習所內,國家級苗銀非遺傳承人高家濤手握膠錘,專注地鍛制着銀飾。圍觀的遊客不時發出“嘖嘖”稱讚聲。

從一個銀錠到一個手鐲、掛飾、銀壺......需要經過壓制、淬火、錘鍊、描畫、雕刻、拉絲等數十道工藝。

“文化搭臺,產業唱戲”已經成爲各地發展文旅產業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湘西州充分挖掘非遺,結合中國傳統村落等人文景觀,發展茶葉、苗銀、藥材、土特產等特色產業,打造出不少獨具特色的“網紅”景點,古丈縣牛角山村的“夯吾苗寨”“夯吾戎寨”就是典型代表。

2023年,牛角山村兩個景區接待遊客110萬人次,旅遊收入3.5億元,解決固定就業1300多人,全村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集體經濟直接收入和間接收入500多萬元,還帶動了周邊11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牛角山紅了,老百姓富了。

護“形”守“魂”激活一座老苗寨

“別看現在的苗寨發展得紅紅火火,你無法想象15年前是怎麼一種情形。”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講述起苗寨發展的心酸故事。

牛角山村300多戶1300餘口人,2008年人平年收入只有971元,村裡沒有產業、沒有企業,年輕勞力都出去打工了。那時的寨子裡雜草叢生、四處泥濘,環境惡劣。“窮根”就是村裡沒有產業、沒有企業,更沒有人領頭幹。

1994年,龍獻文回村擔任村主任,自帶資金,準備帶領鄉親們發展茶產業,因爲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阻力重重。屋漏偏逢連夜雨,2009年,一場大火,將寨子裡31棟房屋化爲灰燼。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寨子裡很多人深受打擊。龍獻文一邊積極帶領村民進行災後重建,一邊思考寨子以後的發展思路。

“張家界和鳳凰遊客如織,我們處在二者中間位置,山清水秀,擁有獨特的苗族文化,能不能讓遊客在這裡停下來看看苗寨?”龍獻文發展旅遊的大膽想法一提出,遭到了村民代表的一致反對。傳統苗寨是否適合發展旅遊?怎麼樣才能更好發展旅遊?龍獻文找到了當時的張家界導遊協會會長、資深旅遊專家林靜文,林靜文在考察完寨子後,認爲文化+產業很適合文旅產業的發展。於是決定帶資金進村,幫助其打造特色苗寨,發展旅遊。

“保留傳統苗寨特色,根據苗文化特色發展產業,讓遊客在瞭解苗文化的過程中,愛上苗族特色茶葉、苗銀、苗繡、藥材等特產。”林靜文表示。

爲了留住苗寨的特色吊腳樓,該村規定村民若按傳統村落修建房屋,村裡每平方米可補600元,一棟房子修下來能省下五六萬。村裡爲村民免費修建門面102個,返租村民房屋每年固定分紅每棟民居1200元,村民可在自家或上班或做生意。

該村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村落”的文化屬性,做好“保護傳承開發”文章,利用獨特的苗寨文化,打造特色消費場景,培養出一大批茶葉、苗銀非遺傳承人,贏得市場一片認可。

2010年8月5日,夯吾苗寨正式開業,一炮而紅,遊客看古色苗寨、聽動人苗歌、品茶香四溢、悟閒淡人生,日平均多達5000多人。夯吾苗寨、夯吾戎寨成爲了“張家界—鳳凰”黃金旅遊線路上新的網紅打卡點,火爆出圈,帶旺了茶葉、苗銀等湘西土特產銷售。

一片茶葉“香”了遊客“富”了村民

夯吾苗寨、夯吾戎寨火了後,第一個帶火的就是當地的茶葉銷售。

牛角山村地處武陵山深處,是古丈毛尖、湘西黃金茶的核心產區,苗寨發揮熱情好客的本能,通過邀請遊客試飲、講述茶故事的形式,讓遊客愛上這裡的生態茶。

“最初發動大家種茶的時候,村民們非常牴觸,發展旅遊後,茶葉不夠賣,村民們爭相種茶。村裡面成立茶業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成效顯著。”龍獻文表示。

“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注重茶葉品質,大力發展有機茶園。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文化活態傳承。”龍獻文介紹道,牛角山村70%的人都會炒茶,村裡有中國製茶大師、古丈毛尖茶手工製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村裡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做好培訓和傳幫帶,茶產業發展越來越好。

現在牛角山區的茶葉面積達到13800畝,還獲得綠色食品、有機、出口基地認證。全國一、二線城市有15家形象店、200多家經銷商、28家合作電商,出口到英國、香港,茶葉年銷售額實現一億多元,茶農戶均年茶葉增收超過5萬元。牛角山村成了“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上了“中國茗村”百家榜,更榮獲“中國特色產業億元村”的金字招牌。

“製茶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承載着鄉村的歷史與記憶。作爲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人,我希望這項傳統技藝能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能品嚐到正宗的古丈茶。”該村年過七旬的中國製茶大師、古丈毛尖茶手工製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古丈第三屆“茶王”張遠忠表示。

“火”了非遺,“富”了苗鄉

除了茶葉,牛角山村還大力挖潛“苗銀”非遺產業。

“苗銀”是苗族地區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靠手工打製而成,圖案精美,富有寓意。在苗文化中,“苗銀”具有辟邪、淨化的作用,是苗族常見的日用品。苗銀製品有首飾,指環,髮簪,頭飾,餐具等很多種。千百年來,銀飾不僅是苗家人的標誌,更是他們心靈的寄託與情感的紐帶。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角山村“苗銀非遺傳習所”,通過傳幫帶,培養了一大批“苗銀大師”,不僅肩負“苗銀”技藝創新傳承之責,也通過向遊客展示“苗銀工藝”傳播苗銀文化。

高家濤是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傑出傳承人,也是“苗銀非遺傳習所”大師傅。他出生在銀匠世家,爲了增長技藝,曾在西藏、四川、湖南多地拜訪名師,技藝集衆家之所長。

“我從小我就對銀飾製作充滿濃厚的興趣,每一件銀飾從拉絲、捶打到鏨花、燒製、清洗,都堅持手工打造,保存當地苗族銀飾技藝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藝術。看到每一件我親自打造出來的銀飾都有一種自豪感。我希望把這種苗銀都有的美感帶給每一個人。” 高家濤說。

而今,在夯吾苗寨和夯吾戎寨,都設有“苗銀非遺傳習所”和苗銀非遺展廳,遊客可以觀賞也可以購買。苗銀相關產品深得遊客喜愛。

非遺“火”了,也帶“富”了苗鄉。2023年,牛角山村依託傳統村落文化開發苗寨旅遊,年接待遊客130多萬人次,實現營收3.5億元。

而今的牛角山村,將文化底蘊和文旅需求融合起來,既爲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又讓文化“活化石”煥發新生,還爲文旅解鎖流量密碼,文化“軟實力”成爲鄉村振興的“硬支撐”。(肖祖華、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