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資源分配是關鍵 專家憂大者恆大

由國科會主導的晶創臺灣辦公室昨天正式揭牌,晶創計劃立意目標是要挾臺灣既有半導體設計、製造和封測優勢,藉由AI(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搶食邊緣AI(或稱終端AI)商機,大幅提升臺灣IC設計在全球佔比。不過,不少專家擔心最後淪爲少數廠商掌握資源進而演變成大者恆大局面。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楊瑞臨將晶創計劃喻爲IC設計業的大力丸,從已提出的家數逾七十多家來看,此計劃對很多IC設計公司是即時雨或大力丸。

參與晶創計劃的政府單位,也由過去科技計劃管轄的國科會、經濟部,納入衛福部及農業部等部會,很明顯政府認爲隨AI應用浪潮由雲端向終端及邊緣擴散,臺灣因具備完善生態系包括先進製程、先進封裝和測試,未來絕對比其他國家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尤其原本將面臨對岸激烈競爭的IC設計業,也可由AI應用由PC、智慧型手機向智慧製造、智慧家庭、智慧健康、智慧醫療甚至智慧車等應用,重燃新一波商機。

根據國科會宣告此計劃的目標,希望以晶片結合生成式AI等關鍵技術,驅動食、醫、衣、住、行、育、樂各行各業發展。

從計劃目標來看,政府確實看到未來AI快速發展,尤其鎖定應用在智慧物聯網的推論型AI晶片發展,是臺灣在既有半導體優勢可以吃到的商機,甚至可藉由晶創計劃獎勵國外新創晶片公司,與歐美和日韓等AI新創公司鏈結,進而將晶片委由臺灣代工製造及封裝,可說海納百川的宏大計劃。

不過,任何計劃成敗關鍵都在執行,如何將這三千億元,有效挹注在具研發實力及具新穎性和同時具備軟硬整合能力的公司,纔是壯大臺灣IC設計業及製造和封測全球影響力最主要關鍵。

不少人擔心,未來十年要如何確保經費不會中斷,甚至有人擔心,有些公司可能知道有此計劃卻不知如何申請和使力,最後不僅變成雷聲大、雨點小,或是資源仍被大公司拿走,變成大者恆大的局面,讓晶創計劃希望百花齊放的初衷變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