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紅旗」插到巴爾幹,還會插到世界更多角落(晨楓)
運-20抵達尼古拉·特斯拉國際機場。(圖源:社交媒體)
4月9-12日,四批中國運-20密集飛抵塞爾維亞,據說是交付了塞爾維亞向中國訂購的FK-3防空導彈系統。中國FK-3防空導彈在2019年塞爾維亞防空導彈競標中,擊敗俄羅斯S300,贏得三個營裝備的訂單。這是紅旗-22的出口版,也是中國防空導彈首次賣到歐洲。
巴爾幹被稱爲歐洲的火藥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是在這裡點燃的。巴爾幹的火爆來自錯綜複雜的歷史。在斯拉夫人初次進入巴爾幹時,都是來自「同一個村子裡的人」。但在奧斯曼與奧匈帝國的爭奪中,巴爾幹最終形成天主教勢力範圍,這就是後來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還有伊斯蘭教勢力範圍,這就是後來的阿爾巴尼亞和波斯尼亞。不過東正教勢力範圍一直堅守在巴爾幹的中央,這就是塞爾維亞,也是巴爾幹最強大的國家,前南斯拉夫就是以塞爾維亞爲主體的。
儘管相距遙遠,塞爾維亞與俄羅斯一直保持親密關係。塞爾維亞使用西裡爾字母,信奉東正教,傳統上就與俄羅斯是盟國。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斐迪南親王夫婦訪問薩拉熱窩,被年輕的塞爾維亞激進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比刺殺。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強大壓力和英法俄的虛張聲勢下,奧皇弗朗茨‧約瑟夫拖拖拉拉了30天之後纔對塞爾維亞宣戰。
此後7天裡,歐洲迅速捲入戰爭的漩渦。俄羅斯作爲塞爾維亞的盟國馬上對奧匈帝國宣戰,德國作爲奧匈帝國的盟國接着對俄羅斯宣戰,法國作爲俄羅斯的盟國對奧匈帝國宣戰,德國作爲奧匈帝國的盟國對法國宣戰,並通過中立的比利時進攻法國,英國作爲法國盟國和比利時中立的保證國對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全面爆發了。
這37天成爲歷史學家反覆研究的課題,國際聯盟就是一戰之後爲了管控國際關係而建立的國際組織。但國聯在制止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和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當時稱爲阿比西尼亞)中令人失望,在二戰末年,聯合國誕生。今天,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不盡人意,但這依然是唯一能有一些作爲的國際組織,海灣戰爭和朝鮮核試驗後的禁運就是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進行的。
今天的世界與一戰前很有些相似,但又有本質的不同。美國在相對衰落之中,中國在強勢崛起,這與一戰前的英國和德國相似。不同的是,中國的崛起在本質上是經濟的,通過共贏來贏得崛起的地位,是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的。中國崛起是從外貿大躍進開始的,從對發達國家的外貿開始,發展到對所有國家,現在發展到中國引領的一帶一路。中國的體量也決定了內生循環的潛力,中國的進出口、內部消費已經使得中國成爲世界經濟雙中心之一,雙循環的發展在以目視可見的速度使得中國向主中心發展,美國將淪爲副中心,一般認爲轉折點在2030年前出現。
這使得美國用傳統的結幫圍毆的辦法圍堵中國很難奏效,而中國低成本、高速度的全面發展已經打敗了美國的製造業,迫使美國的科技優勢退守越來越少、越來越孤立的孟良崮,使得美國的軍事優勢逐漸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林之鳥、無山之虎,貌似堅不可摧的金融優勢也因爲信用空心化、濫用制裁和人民幣的「貨本位」優勢而出現裂紋。
另一個不同是,在一戰前夜,英國爲了應對德國威脅,大力鞏固海權,裁減老舊艦船,從全世界收縮力量,全力在海軍競賽中壓倒德國,力保對北海的控制權。爲此,加勒比海和南美的利益放任美國「代管」,遠東利益放任日本「代管」,地中海利益放任法國「代管」。法國是英國的盟國,美國也是友好國家(一戰前的英美關係與今天有本質不同,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問題不大。但日本逐漸成爲不懷好意的新興帝國,最終成爲敵對帝國。好在遠東對英國只是利益問題,不是生存問題。英國的戰略收縮確保了日德蘭海戰的勝利,確保了北大西洋的安全,確保了英國的海上生命線,確保了英國的生存。
現在美國的首要目標(在烏克蘭戰爭之前還是唯一目標)是中國。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優勢日漸消失,自認爲兩艘航母就能輕易挫敗解放臺灣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是否還可能在常規戰爭中打敗中國已經成爲深重的疑問,「遠程封鎖」越來越成爲首選。
在六七十年代,帝修反聯合封鎖都沒有制服尚且貧困的中國,且不說現在搞這名堂能不能管用,這也不是拉上全世界圍毆中國,而是美國在經濟上與全世界爲敵,違反了封鎖的第一原則:外圈封鎖內圈。軍事是護國之矛,經濟纔是立國之本。美國認爲「航行自由」行動是顯示決心,鼓勵盟友,實際上只是缺乏軍事意義的挑釁。在戰時,這些落單的戰艦是輕易的目標,在戰前則不可能動搖中國統一祖國、保衛國家利益的決心。
美國曾經只需要一個手指頭就能在經濟上壓倒中國,現在美國需要拉上歐洲和日本才能在經濟上壓倒中國。在烏克蘭拱火,是爲了刺激出俄羅斯威脅,迫使歐洲跳上美國的戰車,但這也迫使美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拉上了歐洲和日本而增加的份量被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分散了。俄羅斯沒有在烏克蘭取得輕而易舉的軍事勝利,美國也沒有在俄羅斯取得輕而易舉的經濟勝利。能源危機與疫情一起組成串級戰鬥部,引爆了強大而且持續的通膨,結構性經濟危機正在整個西方像慢動作大型翻車現場一樣緩慢但不可阻止地發生。俄羅斯還是西方誰先頂不住,並不顯而易見。
在歷史上,與俄羅斯的結盟沒有防止塞爾維亞成爲一戰的第一個犧牲品。在二戰中,英美的支持也沒有阻止德國的入侵,還是鐵托的游擊隊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了一片天地。在冷戰時代,南斯拉夫頂住蘇聯的壓力,堅持在美蘇之間走中間道路,反而造就了歷史上最好的時光。冷戰後,由於共產主義的原罪,南斯拉夫慘遭高舉人權高於主權旗號的北約肢解。這段歷史在西方早已「翻篇」了,但塞爾維亞人刻骨銘心。筆者在2014年旅遊途徑貝爾格萊德時,見到議會大廈前的廣場上擺放着長條陳列,用文字和圖片痛陳北約暴行和紀念死難的塞爾維亞人。歐洲對接納塞爾維亞一直口是心非,反倒是中國的一帶一路爲塞爾維亞帶來實質性的經濟發展。
基於歷史教訓和國際現實,塞爾維亞作出歷史性的選擇:堅持獨立自主中立和平的發展道路。前南斯拉夫就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另一個發起國是印度。
2006年,塞爾維亞加入北約和平夥伴計劃,這是北約與非成員國的合作計劃;2007年,塞爾維亞通過在國際事務中軍事中立的法律,此後只有公投批准纔可加入任何軍事同盟,包括北約;2009年,塞爾維亞申請加入歐盟,至今依然在申請中;2015年,塞爾維亞與中國簽署加入一帶一路的備忘錄;2019年,塞爾維亞在競標中選擇中國的FK-3防空導彈系統:現在,就在中國運-20將FK-3防空導彈運抵期間,塞爾維亞宣佈正在與法國商談購買12架新的「陣風」戰鬥機事宜,還在同時商談購買12架二手戰鬥機的事宜。在傳統盟友俄羅斯方面,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塞爾維亞在聯合國支持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支持將暫停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資格,但拒絕參加制裁俄羅斯。
顯然,在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基本路線上,塞爾維亞是堅決不結盟了,或者說在堅持獨立的塞爾維亞國家利益基礎上,參與合作,拒絕對抗,尤其不與任何大國或者集團捆綁。這是明智的,不僅在政治上明智,在軍事上也是明智的。
塞爾維亞對防空重要性的認識沒有任何歐洲國家可比。在前南斯拉夫內戰和科索沃衝突期間,塞爾維亞飽受北約轟炸之苦。同時,塞爾維亞軍人的技術和鬥志也令人刮目相看,利用短平快戰術,用老舊的蘇制S-125(北約代號SA-3)防空導彈創造了世界上擊落隱身飛機的唯一戰績。
北約轟炸南聯盟(資料圖)
另一方面,中國看到了海灣戰爭、前南斯拉夫內戰和科索沃衝突中空中力量的巨大作用,繼承了蘇聯重視要地防空機動化的傳統,同時接受了西方技術精巧化、數字化的先進做法,還正視新老技術在過渡時期的有效整合問題,在防空導彈獨樹一幟。
俄羅斯防空導彈技術是先進的。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防空導彈的基本技術停留在S300時代,S400實際上之前稱爲S300PMU3,意爲S300的第三次大改,所以系統構成、定位乃至外觀都很相像,以打飛機爲主,具有一定的反導彈能力。
S300是最早採用垂直髮射的防空導彈,可對多個目標密集發射。但S300是冷發射,用壓縮空氣首先把導彈推送出去,然後導彈發動機在空中點火,轉入自主飛行。這樣的發射加速平緩,對彈上電子設備的抗過載要求較低,也避免發射失敗時熾熱燃氣聚集而烤炸相鄰導彈的問題。艦上熱垂髮不僅有專門的排焰通道,還帶冷卻,陸地上也這麼弄,就重量太大、系統太複雜了。把整個系統高高舉起、底部留出足夠淨空,可以緩解發射安全的問題,但對於S300這樣的重型防空導彈不現實。
S500是較少爲人所知的S300V的繼承者,這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型號,還是S300的競爭對手,但因爲過於偏重導彈防禦而比較偏門,更大、更重的導彈和系統也更加昂貴。S500同樣以導彈防禦爲主,包括洲際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不是打飛機用的。
S350實際上是根據韓國的要求發展的,使用小巧的9M96防空導彈,在S400上使用可以一桶四彈,火力密度大爲提高。但射程號稱可達120公里,發射後最高速度只有M2.5-3,超過中程後能量不足,對攔截40-60公里以外機動目標的能力不能太認真。
總的來說,俄羅斯的國土防空導彈是「一大抵三俏」,比性能相當的美國「愛國者」要笨重得多,而後者的小巧是通過精確命中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來實現的。對於簡單的高爆戰鬥部,假定殺傷威力由爆炸球面上單位面積裡具有足夠能量的破片數量來決定,命中誤差增加一倍時,戰鬥力威力需要增加4倍,才能保證同樣的殺傷威力,導彈和系統的重量立刻就上去了。定向戰鬥部可以大大減少無效破片和殺傷威力,直接撞擊毀傷的戰鬥部最小,對制導精度的要求也最高。
S300防空導彈。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精確命中靠靈敏的引導頭和高度抗干擾的制導方式。常用的雷達半主動制導具有離目標越近、回波越強、抗干擾越好的特點,而雷達功率不受彈載電子系統重量和功率的限制,所以常爲防空導彈所採用。但彈上抗干擾能力總是有限,所以「愛國者」率先採用TVM制導,彈上接收到回波後,發送回地面控制站,由控制站解算出制導修正動作後,以指令形式發回,控制導彈精確命中。這是半主動制導和指令制導的混合體制,彈上設備重量輕,命中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但需要可靠、抗干擾的雙向高速數據鏈才能實現。
主動雷達制導的彈上設備重量比TVM大大增加,有發射後不用管的優點,但在防空作戰中這個優點沒有空戰中那麼突出。防空雷達沒有機動中保持指向的問題。
但「愛國者」不是沒有缺點的。「愛國者」沒有采用垂直髮射,因此只能用拖車發射,這樣發射架在全向轉動中,不會因爲卡車駕駛室需要對導彈尾焰防護而弄得複雜化。這降低了導彈的火力敏捷性,需要將發射架轉動對準目標方向後才能發射。但這對中高空中遠程防空爲主的「愛國者」不是太大的問題,一般有這個火力轉移的時間。
「愛國者」只能拖車機動對美國陸軍也不是大問題。這一般用於半固定發射,本來就不要求快打快撤。
中國紅旗-9在外觀和發射技術上與S300相似,但在電子和數字技術上向「愛國者」靠攏,也是TVM制導。既保留了S300機動性好、垂直髮射的優點,也保留了「愛國者」但命中精度和抗干擾能力。
中國軍用電子技術決定性地領先於俄羅斯是沒有疑問的。蘇-35是戰鬥機,不是防空導彈,但在電子技術上代表了俄羅斯的最高水平。中國引進時,要求把座艙顯示漢化,俄羅斯竟然回答說做不到。這是電子系統高度特化、固化的結果,偏離通用、可插接、數字化、平臺化的大潮流。但這已經不是俄羅斯軍工能做到的了。
蘇系和「愛國者」都採用無源電掃雷達,中國已經把有源電掃雷達白菜化了,在抗戰損、抗干擾、多模式方面具有質的領先。紅旗-9的HT-233雷達是電掃的,但是有源還是無源有兩種說法,不過上艦後用的342雷達肯定是有源電掃。
這樣「拿來與創新並舉」已經成爲中國防空導彈的主題。蘇俄系導彈因爲個子大,能量和機動問題解決較好,硬性能強大。美系的電子系統小型化、數字化、精準化做的較好,軟性能強大。中國把兩條技術路線整合起來,軟硬通吃,更上一層樓。「斯基利」(紅旗-16)在中國從傾斜發射改爲熱垂髮,彈上電子設備也高度數字化了;「道爾」(紅旗-17)也改頭換面了。中國在防空導彈研發方面事實上已經悄悄地居於世界前列,紅旗-9在土耳其競標中勝過「愛國者」和S300不是偶然的。
不過紅旗-9還是成本較高,性能也超過塞爾維亞的需要。塞爾維亞的選擇是紅旗-22的出口型FK-3。
中國在「防空導彈自由」後,還是堅持實事求是、性能與成本並重的原則。尚存的大量紅旗-2繼續深度升級已經不值得了,問題在於雷達和火控,基本的導彈還可以用的。紅旗-2是指令制導。TVM本來就是半主動和指令制導的混合體制,用電掃雷達分一個波束跟蹤導彈,再用指令制導的那一半,容易向下與紅旗-2相容,以新帶老,增加彈艙容量。紅旗-22就是這樣的。
紅旗-22是從歷史上缺乏存在感的KS-1防空導彈發展過來的。KS-1基本導彈從紅旗-2的第二級發展過來,結合先進電掃雷達和數字化技術,成本較低,性能不錯,但只有有限的出口訂單。進一步發展後,紅旗-22成爲低成本、高性能的有效組合。
這依然是較爲簡單、成本較低的傾斜發射,但是車載機動的。卡車駕駛室後裝上頗具古風的弧形防熱鋼板,在全向發射中提高保護。射高在50-25000米,射程100公里(一說150公里),最大速度M6。彈體也取消了KS-1從紅旗-2繼承過來的中彈翼,只有較小的尾彈翼,重量和阻力都較小。有報導說紅旗-22B的射程達到200公里,最大速度M8;射程250公里的紅旗-22C也在路上了,速度高達M10。
在某種意義上,紅旗-22可以看作紅旗-9的低成本版,達到大部分性能,但成本低得多,還能向下與紅旗-2整合,難怪被解放軍大量採用,首先與現有紅旗-2整合使用,然後逐漸取代,實現高效、平順的過渡。也難怪被塞爾維亞青睞,放棄「顯而易見」的S300,而是擁抱紅旗-22。塞爾維亞依然裝備有一些S-125,這是與紅旗-2的原型S-75(北約代號SA-2)同時代的,同樣採用指令制導,與紅旗-22相容。
國土防空指揮系統是國家戰略指揮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控制了空中敵我識別。塞爾維亞選用紅旗-22立刻觸動了西方的神經。美國在紅旗-22中選後首先強烈反對。導彈交付後,德國也強烈反對,教訓塞爾維亞:要加入歐洲大家庭,首先需要在安全政策和軍事裝備上向歐洲看齊。塞爾維亞當然不爲所動。軍事中立本來就意味着不在安全政策和軍事裝備上向任何國家和集團看齊,塞爾維亞只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進行選擇,在防空導彈上恰好選中中國的紅旗-22,僅此而已。
或許塞爾維亞要特意強調自主選擇,在接下來買的戰鬥機換代方面,塞爾維亞沒有選擇傳說已久的中國「梟龍」,而是與法國商談購買「陣風」和二手戰鬥機的事宜。
「梟龍」是高性價比的輕型戰鬥機,Block 3裝用有源電掃雷達後尤其如此。塞爾維亞現有的米格-29已經老舊,「梟龍」堪比性能上跨代式領先、使用成本顯著降低(單發vs雙發)的「單發米格-29」,本來挺合適,但毋庸置疑,「陣風」的性能更高,對於吃過防空不力苦頭的塞爾維亞來說,這是更強大的選擇。
中國剛開放殲-10C的出口,機動性可能雙發的「陣風」更好,但殲-10C的有源電掃雷達更加強大,也與紅旗-22的整合更好。但這樣向中國一邊倒的選擇並不符合塞爾維亞的軍事中立國策,所以考慮「陣風」也是政治上的需要。法國對軍購的在商言商傳統也是塞爾維亞的考慮重點,美國的軍售武器化傳統是塞爾維亞不能接受的,遭受美國飛機轟炸的慘痛歷史也還過去不遠。
「陣風」畢竟成本很高,12架新戰鬥機加12架二手戰鬥機是合理的搭配。塞爾維亞其實只說了12架二手戰鬥機,沒有指明是12架二手「陣風」,甚至沒有指明是二手法國戰鬥機。但現實地說,塞爾維亞很難在運作12架「陣風」的同時,再運作12架不同的戰鬥機,訓練和保障壓力太大。
法國也樂意提供二手「陣風」。「陣風」在法德研製的下一代戰鬥機上線前,是法國戰鬥機工業的獨苗,生產上不能中斷,否則恢復起來就困難了。換型的停頓不是問題,產能停擺就問題大了。「陣風」在慘淡堅持20年後,突然迎來了遲到的黃金時代,阿聯酋和印度尼西亞的兩個大單使得法國喜笑顏開。但考慮到法德新戰鬥機的產能壓力,現在就逐漸增加產能是必要的。爲此,法國樂意將部分現有「陣風」折價出售,用新「陣風」置換,不僅自動更新到最新技術狀態,還維持生產線的運轉。
對於塞爾維亞,這也是很好的選擇。法國不像美國,海外作戰的強度不高,這些二手「陣風」的使用強度不大,還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不過在防空導彈和戰鬥機大單後,塞爾維亞在軍事裝備上與俄羅斯漸行漸遠了。這倒不是烏克蘭戰爭的影響,這些決定早就作出了。主要是因爲俄羅斯軍事裝備在過去30年裡停滯不前,還真是沒有多少好選擇了,連傳統強項坦克在坦克兩項裡靠傻跑和裁判才能贏出,更在烏克蘭戰爭裡窘態百出,旁人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塞爾維亞是中型國家,沒有本錢建立完整的軍工基礎,也沒有本錢爲別人的先進技術試錯,只有在先進但成熟的技術中選用,還需要來源多樣化。如果在未來某一天,塞爾維亞選中德國「豹2」坦克和韓國K9自行火炮,應該不奇怪。
這樣的萬國牌對使用和保障有挑戰,但塞爾維亞科技水平較高,還曾經有過相當完整的軍事工業,問題不大。說起來,尼古拉‧特斯拉還是塞爾維亞人,運-20就是從以他命名的貝爾格萊德尼古拉‧特斯拉國際機場起飛返航的。
黑山和科索沃指責塞爾維亞提高地區緊張局勢,這是完全不合理的。塞爾維亞的選擇完全合規透明,防空導彈更是防禦性裝備,沒人用防空導彈發起對鄰國的進攻。西方指責中國顯示武力也是完全不合理的。中國從不出售改變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軍事裝備,更不威脅地區和平,運-20飛經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兩者都是地區內的北約國家,就是例證。中國也不以軍貿影響對像國的國內國際政治,或者通過軍貿構造勢力範圍,軍貿以幫助對像國提高合理合法的國防能力爲原則。
另一方面,中國軍事技術輸出也是必然的。中國有急迫的軍事現代化需求,也吃夠了被掐脖子的苦頭。中國還是勤學苦練的好學生,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軍事技術不斷填補短板,並獨創新徑,取得了敵人震驚、朋友羨慕的成就。中國製造在很大程度上成爲「白菜化魚子醬」的代名詞,沒有理由中國軍事技術會例外。
軍貿從來不是簡單的在商言商,但依然有很多國家希望遠離政治化的軍貿。中國實行的正是非政治化的軍貿,目的是幫助對像國「不讓賊偷,也不讓賊惦記」。
紅旗已經插到巴爾幹了,還會插到世界更多的角落。(作者爲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