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慕尼黑安全會議發佈安全指數,意外發現中國人對國家的超強信心(鞠峰)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中)主持會議,各國領袖分坐兩側,日本首相菅義偉與韓國總統文在寅相距甚遠。(英國首相官邸

拍照、開會、挨肩擦臉、宣佈全球基建計劃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爲所謂人權問題吵到「斷網」……這兩天,拜登爲首的幾個國家領導人忙壞了。G7首腦峰會上,中俄成爲「未出席的主角」。與之相反,中國卻一如既往保持鎮定。

最新發布的《慕尼黑安全報告》將中國形容爲「一個鎮定的國家」。

呼應G7峰會,慕尼黑安全會議(MSC)作爲當今國際戰略與安全領域最重要的論壇之一,在6月9日發佈了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指數(MSI)及160頁的《慕尼黑安全報告》(MSR)。這些指標卻意外地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中國人民對國家的超強信心調查將「中國」也列爲了一個風險源,除此之外的幾乎全部風險源中,中國民衆的感知程度都是所有國家中最低的,僅「美國」一項風險感知略高。

「中國民衆強烈相信,自己的國家已經做好了應對未來風險的準備。」

還有幾項指數也頗有意思。例如,一個國家的民衆認爲,未來50年誰將引領世界科技,是中國、美國、還是歐盟?被統計的12個世界主要國家中,除了日本、印度和美國,都有超過一半的民衆認爲,中國將成爲最強科技國。在南非,選擇中國的受訪者甚至高達73%。

「鎮定」的國家

慕尼黑安全指數並非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治安、犯罪率等指標,而是從國際視角出發,調查地球上重要國家的民衆互相之間如何看待,以及他們對於主要的全球性風險的感知。

慕尼黑安全會議認爲,通過這些指標,能夠深入觀察國民各國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共同威脅可能性,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競合模式。

慕指由慕安會委託紐約知名諮詢公司Kekst CNC進行調查統計。今年,他們對12個國家(G7和金磚5國)共12336名民衆展開了調查,詢問他們對於10類共31種風險源(詳見下表)的看法;讓受訪者依據5個指標對各類風險進行打分——總體、趨勢(未來一年這個風險的變化)、危害性、可能性、和準備(國家是否準備好應對這一風險)。分數越高,民衆對這項風險擔憂越重。

整體風險熱力圖-2021年(圖/觀察者網)

調查結果顯示,在對所有10類風險進行的調查中,中國民衆對9類風險的感知指數在12個國家中排最低,而且分數明顯低於其他的11個國家。

當然,調查不要求中國民衆對「中國」這一項所謂風險源進行打分。除此之外的所有30種風險源中,中國民衆對29種的感知指數都沒有超過40分,其中28種的打分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即最低),而且遠低於其他國家。惟一一項打分高於40分的風險源是「美國」;日本、印度等美堅定盟友的民衆對這項風險打分排名靠前(較低)。

拿今年指數中最重要的一項風險源——「新冠疫情」來說,憑藉出色的防疫措施,中國民衆的感知指數僅有35。國內疫情防控一團亂麻的巴西感知指數最高,達到100分。此外,意大利76、日本67、加拿大和英國62。值得一提的是,累計感染人數居全球第一、第二的美國和印度,民衆對疫情的感知指數不高,分別爲55和59。

而且由於中國政府和民衆出色的抗疫表現,中國民衆對「一場未來的流行病」這項風險的感知指數只有29分,遠低於其他國家。

誠然,不同國家的民衆之間會有立場、利益、意識形態的差別,國情也不同。對待像「朝鮮」「俄羅斯」「中國」這種風險源,或者「西方國家或組織的分裂」這種風險,不同國家得分天差地別很正常。但對於戰爭內亂、本國民主崩潰、文化的快速更迭等等普適性指標,中國的指數排名也全部位列第一,非常能說明民衆對於政府的信任,以及生活的安定感。

《慕尼黑安全報告》在分析中國數據時,以「中國:鎮定的國家」(An unperturbed country)爲標題。報告分析,民衆對風險的感知水平較低,可能是中國人民對國家實力的信任的體現。並且,中國民衆堅信,國家已經做好了應對風險的準備。

China:An unperturbed country (圖/觀察者網)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在逐個分析各個國家時,都分別擬了很有意思的標題。例如:德國福禍相依(Germany:At(un)ease);意大利:歐洲最憂心的國家;日本:讓鄰國擔憂的國家;美國:內憂外患;等等。

這份報告的題目就是「競爭與合作」:「不同社會之間如何互相看待,會影響彼此的競爭與合作。」正值G7峰會,報告呼籲G7國家,要看到合作的必要性。但報告也承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慕指調查的31種風險源可歸爲10類。第一類是疫情等公共衛生風險。第二類是氣候變化等環境風險。第三類爲國內政治環境風險。第四類是種族主義和歧視,包括大規模移民、文化衝擊等。第五類爲技術風險,包括網路攻擊、人工智慧等。第六類爲食品短缺風險。第七類爲戰爭風險。第八類爲恐怖主義風險。第九類爲貿易戰。第十類爲他國威脅風險,將中美俄朝等特定國家列爲風險源。

中國成爲慕指「主角」

除了民衆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風險,慕指反映出的各國民衆彼此間的印象,也耐人尋味。

科技方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統計。「民衆認爲未來50年,誰將在科技領域領先全球。」統計給出3個選項:是中國,美國還是歐盟?調查結果是壓倒性的。除了對華消極情緒較高的日本、印度和美國,其他國家的民衆選擇中國的佔比最高,都超過了50%。

南非有73%的受訪者認爲中國會在科技領域遙遙領先。即便是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歐盟國家,選擇中國的受訪者數量也遠遠超過選擇歐盟的。

民衆認爲從現在開始的50年,誰將在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圖/觀察者網)

中國無疑成爲慕指的「主角」。當然也少不了老生常談的話題——「民衆對於中國崛起反應」。經濟層面,用「認爲應該對抗中國」的比例減去「認爲應該與中國合作」的比例,結果爲正數的是美國、加拿大、日本;軍事層面則更多。

分析顯示,平均64%的受訪民衆將中國視爲「重大威脅」。其中,印度78%、南非74%、美國和日本都是69%;俄羅斯只有43%。

然而,各國民衆對於所謂「中國威脅」的感知度也不一樣。例如加拿大、英國、美國民衆對於「中國威脅」的感知程度在60%上下,但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均略低於50%。

對所謂「中國威脅」的擔憂程度最高的是印度和日本,均爲63%。總體來說,30%的受訪民衆認爲他們的國家對該威脅「沒有準備好」。但是俄羅斯、美國和印度民衆對國家應對該威脅的準備程度更加樂觀積極。

民衆對於中國崛起的反應(圖/觀察者網)

「民衆對於其他國家的印象」這一指標也非常直觀。慕指的統計方法是:用民衆「認爲這個國家是盟友」的比例減去「認爲這個國家是威脅」的比例。對於中國「印象最差」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對華持負面態度的民衆比相反的多42%,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其次是加拿大,負32%;美國和英國均爲負28%。出乎意料的是,印度略微過半的受訪民衆對華持積極態度

中國民衆對巴基斯坦和俄羅斯「好感度」最高;對美國、印度最低。

民衆對於其他國家的印象(圖/觀察者網)

慕尼黑安全會議(MSC)創立與1963年,法律性質爲非盈利基金會。自創立起,每年在德國慕尼黑召開一次國際安全政策大會,是當前國際戰略和安全領域最重要論壇之一。

2018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顯示,95%的中國民衆表示他們非常信任中央政府。而加拿大約克大學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冠疫情之後,中國民衆對政府的信任度已經升至98%。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