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論中國式現代化下的大陸產經圖像

■中共意識形態指涉具體問題

中共不同階段提出的意識形態,都指涉具體問題。舉例來說,2000年左右提出包含中共「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論述的三個代表,不但爲企業家加入中共提供了論述基礎,更爲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做出了理論準備。同樣的,2007年中共將強調「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及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寫入十七大黨章,亦是爲了避免失衡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貧富差距擴大、勞工剝削、環境破壞,衝擊中共治理的穩定性。

也就是說,中共治理下國家發展的符號、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都是透過務虛論述所建構的頂層設計,以及務實的實踐探索的辯證統一所提出。頂層設計強調的是宏觀視野,重點在戰略定力;實踐探索要求的是與時俱進,關鍵在戰術靈活。因此,一個根本問題:中共此時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究竟是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三大意義

事實上,中共一向認爲,要解決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積弱不振,就必須走向現代化。然而,在一段時間,中共所推動的現代化,仍依循西方的工業化道路。但隨着大陸綜合國力的逐漸增強,加上一些走上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發展中國家不但沒有取得預期成功,甚至有不少陷入停滯或混亂;更關鍵的是:2008年以來美歐等先進國家造成的全球金融風暴、債務危機,讓中共質疑西方的發展道路及建構的體系,不但並非人類走向現代化的唯一方式,甚至可能造成更多的災難。

然而,即使歷經這樣的反思,但中共認爲,由於歐美國家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即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展現了現代化的成果,因此掌握了「何謂現代化」的詮釋權。如同美國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所論,西方垂範下的現代化,將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終結;任何發展中國家唯一的現代化道路,不只是學習歐美的科技,更還必須全盤照搬歐美的典章制度、價值文化,纔是真正的現代化。

因此,雖然中共一再強調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但也承認中國的現代化有兩大難題:一是很難繞過歐美的先進工業和科學技術;二是很難迴避來自西方諸如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的挑戰。然而,自2018年以來,中共意識到在「修昔底德陷阱」認知下,美國將不會放棄遏制中國的崛起。雖然這對中共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提供了一個向西方徹底告別的機會。

總的來說,對中共來說,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就是爲了解決長久以來現代化道路上的西方掣肘,其具有三大意義:一是奪回現代化的詮釋權和話語權。中共強調,現代化不是隻有一種,必須因地制宜;照搬西方的制度、文化與價值,只會淪爲帝國主義的附庸。

二是正式揚棄西方現代化道路。即使美國不斷的「卡脖子」,中共認爲,大陸仍可能透過科技自主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走出「非西方化」的工業化、科技化道路。三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不再以西方爲圭臬,而是透過強調「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歷史」等五個自信,重建中國的主體性;並在政治體制、產業經濟、治理模式,甚或文化意識形態,展現更多的「中國特色」,藉此走出一條人類未曾走過的現代化道路。

■典範轉移不容忽視

可臆測,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戰略佈局,將是以大陸內需市場爲槓桿,透過建構全球最大市場,推動全球先進技術、標準的中國化;與此同時,透過區域經濟整合,逐步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強調不再走以資本爲中心的發展道路的同時,對於企業的ESG,即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將有更多的要求;同時,也將透過法規的規範,限制企業的超額利潤。

從全球經濟產業發展脈絡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即便不是「東昇西降」,也將是一次典範的轉移。吾人認爲:未來對中國式現代化觀察重點,不在成不成功,而是其實踐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面對這個歷史轉折,臺灣各界應有更多探討,纔能有更務實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