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加碼育兒津貼 也難催生

產科醫學會指出,少子政策牽涉面向多,光靠加碼育兒津貼不一定有效,政府應從房子利率所得稅方面着手。(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去年出生數低於死亡數人口正式呈現負成長。蔡英文總統2019年競選時曾預告加碼育兒津貼,但婦產科醫學會指出,光靠加碼不一定有效,少子化政策牽涉的面向多,政府應從房子利率、所得稅着手,並給予誘因企業推動產婦友善措施,減少女性就業的不平等待遇。

買不起房 更不願意養小孩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去年出生數爲16萬5249人,死亡人數則是17萬3156人,人口正式負成長。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少子化的現象存在已久,許多人經濟基礎不穩固,加上房價高買不起,自己住不起,也就不會願意養小孩。

除了經濟問題,女性就業上也常遭受不平等待遇,影響生育意願。黃建霈說,很多企業看到女性來應徵,就會擔憂生小孩後影響公司運作

北部一名育有1子1女的媽媽無奈地說,數年前生完第一胎,育嬰假不敢請滿半年,想換工作時,甚至遭面試公司高層問「可不可以保證2年內不請育嬰假、不生小孩?」令她備感壓力

臺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表示,少子化的現象其實從千禧年就開始,當時的出生數有30萬,接下來就一直往下走。疫情期間股票雖上漲,但整體收入沒有增加。在保守的年代,大家通常不會做額外的消費,生小孩就是額外的消費之一。

友善產婦 減少就業不平等

黃建霈說,疫情期間爲避免羣聚,舉辦婚禮的人變少,臺灣多數人比較保守,會等到婚後再生小孩,延辦婚禮多少也對去年生育率有點影響。

蔡英文總統2019年提出「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政見,預告未來4年內將育兒津貼從2500元加倍成5000元。黃建霈表示,光靠加碼不一定有效,如果有效可能早就見效了,現在很多高收入者知識分子也不願意生,應從房子利率、所得稅着手,並提供優惠給願意推動產婦友善措施的企業,讓職場變得友善,否則女性把生育往後延,越晚生孩子就生的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