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也臺獨 荒唐!

(圖/截自The Geebai Team 擊敗人團隊YouTube)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在今年國慶日期間拍攝關於中華民國的影片,其中一段內容,他採訪臺灣啦啦隊詢問「臺灣獨立了嗎?」啦啦隊員竟然回答「國父革命成功之後獨立出臺灣」,讓黃明志當場傻眼。這是去中國化教改過頭之後的扭曲現象,臺灣年輕人對自己國家怎麼誕生的都不知道了。

黃明志在影片中詢問臺灣啦啦隊員,「臺灣是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啦啦隊員篤定說「是」;黃明志接着問什麼時候獨立?啦啦隊員再回答「因爲國父打贏啦,所以臺灣獨立啦,孫中山當年革命很多次,所以獨立出臺灣」,聽得馬來西亞籍的黃明志都滿頭問號,還要反過來教育臺灣人正確的歷史。

這凸顯多年來「去中國化」教育荼毒臺灣年輕下一代多深,讓年輕人歷史錯亂,孫中山革命推翻滿清,創建中華民國,卻被當成革命搞臺獨,對中華民國在大陸與民國38年播遷來臺的歷史完全不理解,把孫中山想成臺獨國父去了。

民進黨意識形態推動下,讓課綱全面去中國化,實際上卻是讓年輕人對歷史跟中華文化、語言完全脫節。民進黨搞本土化、去中化的副作用已經產生了。

撇除反中意識形態不論,邏輯上也不該去中化,無論是中華民國或是中文,都源自於對岸;臺灣人學中國歷史,是爲了更瞭解中華民國;臺灣人學好文言文,也是爲了更好地掌握中文這個語言,甚至在中文創作上可以更臻美好,留下更好的文化創作品。過去有段時間,臺灣人甚至曾以繼承中華正統文化、在文學造詣上更勝對岸爲榮過。

民進黨現在主張教育要教思辨、邏輯思考,要推廣開放式的教育方式,歷史當然也不該淪爲教條式的背誦。然而現在歷史去脈絡化,年輕人連中華民國怎麼誕生、爲何誕生都不知道,國父當年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要發起革命?也搞不清楚,纔會說出「國父革命臺灣獨立」的荒唐發言。

中文常用的成語、諺語,許多源自中國歷史,若沒學過一點中國歷史,能夠理解成語典故?綠營把文言文形容成學生的惡夢,質疑文言文用得到嗎?但正是文言文的微言大義,才能體現中文藝術,像是名作詞人方文山所寫歌詞,也將中國古典文學融入流行樂,才創造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名曲。

沒錯,學習關鍵是培養思考邏輯與創造力,在那之前,也得先具備基本知識與常識。去中國化淪爲一種意識形態的大清洗,無助下一代知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反而只是另一種政治宣傳與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