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關學者:視中國爲系統性挑戰 只會讓北約進一步迷失方向

國關學者:看北約中國系統性挑戰 不失對話合作圖爲6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左)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北約鋒會,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右)會談。(NATO)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孫成昊16日指出,北約峰會14日聯合公報,把來自中國及俄羅斯的「大國競爭」視爲團結北約的外部抓手,明確將中國定位爲北約的「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孫成昊強調,中國不是冷戰時期蘇聯,從未對北約構成任何挑戰和威脅。北約更不能簡單地將中國定性爲「系統性挑戰」,而因此忽略雙方可以對話合作的領域,藉由製造假想敵維繫同盟團結,只會讓北約進一步迷失方向。

孫成昊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本次北約峰會召開有兩個重要背景。一是拜登執政後急於修復跨大西洋關係,並在多個場合強調美國對北約的投入和重視,一改前任川普對北約的輕蔑態度。二是拜登政府繼續力推與中俄的「大國競爭」戰略,要求北約盟國齊心協力,避免美國陷入單打獨鬥的不利境地

在這兩大背景下,本次北約峰會聚焦兩大目標

一是透過推出「北約2030」議程重振同盟實力。該議程雖未處處劍指中國,實際上爲與中國的全面競爭預埋伏筆

二是透過協調針對中俄的政策加強同盟團結。北約峰會聯合公報多次提及俄中,認爲兩國對「以規則基礎的國際秩序」構成挑戰,包括中國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力量平衡」、中國對北約構成「系統性挑戰」等。北約峰會後,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重申:「北約必須解決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安全挑戰」。

在美國對華「最嚴峻戰略競爭對手」定位及「大國競爭」戰略的推動下,北約正不可避免地淪爲美國對華同盟體系中的一環。北約將中國定位爲「系統性挑戰」尚屬首次,但也應理性看待這一表述。

一方面,將中國擡升到「系統性挑戰」證明北約正日益被美國吸入到對華競爭的戰略軌道。如在基礎設施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發起「重建更好世界」倡議;在意識形態推動「全球民主峰會」;在軍事升級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在科技打造美歐技術聯盟等。

另一方面,從北約聯合公報措辭看,「系統性挑戰」並不意味着北約已將中國視爲迫在眉睫的威脅。相比將俄羅斯多次定位爲「威脅」可見,北約主要安全關切源自俄羅斯而非中國。

同時,公報也強調應當與中國在諸如氣候變化等保持建設性對話,體現北約內部平衡美國對華強硬姿態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