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頻道/獅子的生與死

塞倫蓋蒂平原上,死亡永遠近在咫尺,團隊合作纔是生存之道,即使對這隻有着深色鬃毛的威武雄獅「C小子」,也不例外。

撰文大衛‧逵曼 David Quammen攝影麥可尼可斯 Michael Nichols

大家都說貓有九條命,但沒人會這麼說塞倫蓋蒂平原上的大貓。在這塊無情地上,生存是艱難而危險的,死了就是死了。上至非洲萬獸之王、下至被牠們捕食的獵物生命往往短促。成年公獅運氣夠好、耐力夠強,在野外也許能享有12年的高壽。成年母獅可以活得更久,甚至長達19年。但對任何獅子而言,初生時的預期壽命都要短得多,因爲從幼獅的高死亡率來看,有一半會死於兩歲以前。而就算活到成年,也不保證能安詳離世。2009年8月17日的早晨,一頭黑色鬃毛、體格強健、被研究人員稱作「C小子」的年輕公獅,似乎就面臨了牠的大限之日。瑞典女子瑛格拉.楊森在一項長期的獅子研究計劃中擔任田野助理,她在現場目睹了一切。她與C小子有過幾次邂逅;事實上,這個名字就是她取的。(她還記得當初自己「很沒創意地」用英文字母幫三隻幼獅命名爲A、B和C小子。)如今C小子年約四、五歲,正邁入全盛期。在三隻公獅聯手對付C小子、試圖置牠於死時,楊森就坐在10公尺外的Land Rover越野車裡。儘管勝算極小,牠仍掙扎求生,這個場面不僅極具戲劇性,更反映出有關所有塞倫蓋蒂獅子的一個真相:相較於牠們能夠造成死亡的能力,牠們所持續面臨的死亡威脅,才真正形塑了這種兇猛但無時不處於危險中的動物的社會行爲。

東辛巴獅羣的幼獅雖然還不到能夠捕獵的年紀,卻已經大到想要吃肉。成年母獅負責狩獵,有時公獅也會加入。雨季時,斑馬牛羚是牠們偏好的獵物。

這一天,楊森來到塞羅奈拉河的乾涸河牀附近是爲了探視一個名爲朱瓦卡利的獅羣。她也希望能觀察到公獅,包括「常駐」在這個獅羣中的公獅。(公獅並不嚴格屬於任何一個獅羣,而是會與其他公獅結盟,控制一個以上的獅羣,讓母獅受孕產下幼獅,此後成爲常駐公獅,和獅羣維持一種鬆散的關係。牠們在捕殺獵物時也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獵捕非洲水牛河馬等大型危險獵物時;透過此舉,牠們也算爲獅羣的生活提供了精子和保護安全以外的貢獻。)楊森知道,朱瓦卡利的常駐公獅是C小子和牠唯一的盟友:一隻金色鬃毛的風流浪子「希勒都爾」。她往河邊靠近時,遠遠就看到有隻公獅被另一隻獅子追着跑,逃跑的那一隻是希勒都爾。一開始,她並不明白牠要逃離什麼,又爲什麼逃。

然後她發現草叢中有四隻公獅。牠們排列的方式略呈方形,彼此相隔約五個大步。她認出其中幾隻屬於由四隻野心勃勃的年輕成年公獅組成的另一個聯盟,在她的記錄卡上以「殺手幫」的惡名標註。

獅羣「望比」的名字是斯瓦希利語中的「塵土」之意。圖中的望比母獅將疣豬從洞穴裡拖出來後殺了牠。這類「小餐」可以幫助獅子捱過食物稀少而經常得捱餓的乾季,若非如此,幼獅可能會餓死。【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