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貧血、飲食不當 罹患過動症風險增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簡稱過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臺灣的盛行率已達5-7%,中央研究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研究團隊發現,ADHD與多種可修正共病生活型態因子有關,例如過敏貧血或血清素(serotonin)偏低,而這些因子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

研究團隊也找出ADHD在臨牀上的4個風險因子,包括貧血、血清素偏低、嗜酸性粒?胞(eosinophil)與免疫球蛋白(IgE)較高,後兩者與過敏發炎有關。潘文涵表示,同時罹患2種以上過敏症狀(鼻炎溼疹氣喘等)的學童,得到ADHD的風險爲沒有過敏學童的2至3倍;而上述4個風險因子數值異常者,罹患ADHD的機率則爲6至7倍。?醫學界對ADHD的研究報告很多,過去主要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遺傳腦傷等,造成神經精神症候,主要有「過動」、「衝動」與「不專心」這三大核心症狀。?爲探討ADHD與學童生活型態、環境之間的關聯,潘文涵特聘研究員與臺灣大學、長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從大臺北地區31所小學,招募216名ADHD病童與216名性別年齡、身高及體重等條件相似的非病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內容包括過敏現象、飲食型態、以及血液測量值的差異,並估算危險因子的數目與疾病風險的關係。?潘文涵研究團隊發現,上述4個臨牀風險因子、過敏疾病都會影響此病症的發生。隨着過敏症狀的數目增多,ADHD的風險愈高;學童擁有的合併症生化值異常的數目愈多,罹患ADHD的風險也愈高。他們因此推測,過動症的致病機轉應該是涉及多重因子,這些危險因子也可能與ADHD有共同的前端病因

檢視過動兒與非過動兒的飲食型態發現,ADHD組學童的營養食物攝取頻率顯著低於對照組,營養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蛋白質類食物(牛奶肉類家禽類魚類豆漿蛋類等);而較不營養食物的攝取頻率卻顯著較高,尤其是高糖及高油類食物。?潘文涵表示,從線性結構方程式(SEM)分析發現,較差的營養生化狀況,居中聯結了營養食物偏低、低營養密度食物偏高的飲食型態,及其罹患ADHD的關聯。推測若能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修復營養生化狀態,應有助於過動症病況改善。?以血清素爲例,其合成過程,需要幾種維生素B、鐵爲輔脢,若這些營養素攝取不夠,可能會造成體內的血清素濃度偏低。有關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和罹患ADHD的關聯,研究團隊指出,未來還需要進行飲食介入研究,給ADHD兒童抗發炎且營養素充足的健康飲食做進一步驗證。

由於ADHD病因複雜,但定期篩檢過敏症狀、檢測相關的臨牀生化數值,以及執行飲食評估並不困難。潘文涵也建議過動兒的父母,應瞭解孩子是否具有過敏體質及貧血問題,重視這些共病並尋求醫學處置。同時,也讓孩子多食用抗發炎且營養素豐富的飲食,如:蔬菜、水果、全榖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避免燒烤、油炸食物、甜食等,也有助於過敏甚或ADHD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