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薪水多2倍? 教授回臺任教比率低

生活中心/生活報導

如何延攬國際人才備受關注!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 5日在一場論壇中表示 ,臺灣在延攬國際人才方面仍有改進空間,在採取彈性薪資的7000多名教師中,自國外延攬回國的僅86人。

全球學術人才競逐日漸白熱化,高等教育人才的延攬及留任成爲重要議題;由國立中興大學陽明大學共同主辦的「人才延攬及留任」高等教育論壇(左圖/教育部)5日在中興 大學舉行,與會者有興大、陽明、臺大、交大、政大、 成大、中國醫大、中山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校長

林聰明致詞時指出,大專校院教師彈性薪資制度推動至今近2年,經費來源包含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 畫」與「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及國科會,教育部針對未獲頂尖大學及卓越計劃補助的學校,也提供新臺幣 1億元做爲彈性薪資經費,目前爲止計有7435人領取彈性薪資。

林聰明表示,現階段國內在延攬國際人才方面仍有改進空間,在採取彈性薪資的7000多名教師中,自國外延攬回國的人數僅86人;而聘任年輕新進人才的比率也偏低,僅有64人;希望透過此論壇的交流,各校提供建言做爲政府制定政策的參考。

臺大校長李嗣涔以「國際人才延攬之經驗分享」爲題指出,國內大學在延攬國際人才所遭遇困境,包括薪資缺乏國際競爭力、缺乏小孩就學及配偶就業的相關 配套、制度僵化不友善、國內博士後薪水過低等。

李嗣涔表示,國內教授平均年薪爲4萬4221美元, 美國爲臺灣的2.5倍、新加坡爲3倍、香港爲2.8倍、日 本爲2.3倍;頂尖計劃經費屬短期經費,不能解決長期問題,而國科會彈性薪資制度雖可舒緩薪資過低的問題,卻不能解決外國人才所帶來的團隊長期聘用問題。

對於現行制度的僵化及不友善,李嗣涔建議,教育部應給各校「破格」的機會,以臺大爲例,只要有外界捐款挹注,臺大可成立一個完全獨立、全英語學院, 經費全由外界資助,教師的聘任、升等、薪資全採用自己的制度,打破現行制度,纔有可能成就世界第一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