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漢光39號演習後 何時AI領軍作戰(譚傳毅)

漢光39號演習今天進入第4天,金門後湖砲陣地昨日清晨砲聲隆隆,M115八吋榴彈砲、155榴彈砲、120迫擊砲一字排開,火力全開十分震撼。(黃子明攝)(相關新聞刊A4)

國軍漢光39號演習甫落幕,根據媒體報導美軍顧問團從頭盯到腳,連衡山指揮所都沒有放過,這讓國軍適應現代化戰爭需要,引人壓力山大的迫切感。如果有一天漢光演習從聽指揮官之命行動,進化到聽AI指令自主作戰,會如何改變戰爭圖像令人遐想。事實上,這空谷跫音愈來愈近了……有關AI作戰綱要已經出臺了。

現代人工智慧作戰不像傳統的大軍作戰,強調集中優勢兵力與敵進行決戰。在美中兩大強國之間的競爭中,這種大型會戰簡直無法想像,更多的是分散兵力;在面對對手時,能夠迅速組織兵力應對,即使一時間無法獲勝,也要能迅速重組兵力,形成局部優勢兵力。

要分散兵力,那就必須把部隊拆解成許多基本作戰單元,例如陸軍把連拆解成3個排、排拆解成3個班、甚至於到單兵;海軍把單艦、單艇(包括載人與無人)視爲基本作戰單元;空軍則把單機當作基本作戰單元。

這種兵力部署的目的,是要讓基本作戰單元能夠適應戰場的多變,就像變色龍一樣,能夠隨着形勢(植被或光線等)的轉變而組織兵力應對(變色)。現在已經不是二戰時期大兵團決戰的時代,未來解放軍登島作戰,第一批上岸的可能是AI機器人,而且從多點登陸...

何不向變色龍學習?

人工智慧(AI)作戰體系具備自我適應戰場能力,就是根據不斷變化的戰場態勢,自主調整指管體系、自主納編基本作戰單元、自主控制作戰行動、自主調節作戰資源,使得本次作戰行動之指管體系完全交由AI,從遠端作最終決策、並監控作戰行動的遂行。

所謂自主,就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作戰強調的是「制智權」,內容包括大數據、雲端計算等技術,可以下沉到每個基本作戰平臺,實施自主偵察、指控、打擊、戰果評估,使得兵力部署從整體邁向前沿、從集中朝向分散,也就是分佈式作戰,不再是大兵團作戰模式。

大軍作戰已是昨日黃花,當前美中兩國衝突就不會大型化,而是以小型化、輕量化、無人化競爭爲主,這種競爭特別適應AI作戰。可以這麼說,當前流行的分佈式作戰不得不以AI爲基礎,沒有AI技術的加持,分佈式作戰根本無以爲繼。

試想,把陸、海、空、太空、電磁、網路部隊等各個基本作戰單元整合在一起,使其成爲一個扁平化的「矩陣」,指揮中心AI軟體根據敵情和任務,規劃新的指揮體系結構以及作戰行動,接着自主運算納編所需兵力,完成一次性兵力編組。

即使不幸的,現場敵軍兵力優於我方,我方AI軟體也能立即重組優勢兵力,使敵軍再度陷入劣勢。就像變色龍一樣,隨着戰場態勢改變而改變兵力納編。當然,指揮中心以及每個基本作戰單元之間的無縫鏈接是必然的。

再看深層一些,多個平臺協同作戰、戰場態勢感知、聯通、後勤維修等等,都必須納入這個一次性的作戰體系,纔可能完成「變色」的功能。這是我們從變色龍因環境改變而變色得到的啓發。

AI作戰必然是分佈式的

AI技術可以精準定義每個設備、物件、人,並使之產生聯繫。這種特性運用在軍事領域,就能把大部隊拆解爲基本作戰單元。物件(基本作戰單元)與裝備多了,就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而不能集中在一起。

從軍事觀點來看,若我軍兵力集中,則有利於敵軍集中殲滅。核子戰略經常把地方城市人口當作勒索的物件,就是因爲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俄烏戰爭也是如此,現在俄烏兩軍居然集中兵力進行一場持久戰,就知道集中卻不能形成優勢的作法害死人。因此,我方兵力部署必須散佈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而不是集中擺放。

所謂分佈式,就是要求基本作戰單元(大到航母、小至無人艇)的作戰能力是獨立的,不受限於其他的作戰平臺。除了獨立,還要整合(集中)。每個基本作戰單元包括陸、海、空、太空、電磁、網路部隊都可以任意的「嫁接」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務。

AI作戰凸顯出較小的兵力結構,而不是大型部隊;這些較小結構可以被重新組合成許多不同的作戰構型,與現有部隊協同作戰,也就是針對性的將每個能夠剋制敵方的作戰平臺「嫁接」在一起,共同打造更爲廣泛的作戰體系。

由於AI技術能夠精準的定義各個維度的基本作戰單元,就像物聯網一樣;這種關係非常適用無人作戰形態,無論是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艇、機器人、或者多個無人作戰平臺協同作戰。儘管單個作戰單元的力量不足以撼動敵人,但是整合力量將可克敵制勝。

這種情形就是儘可能的分散每個基本作戰單元,就是先處於外線作戰的地位,在採取某項作戰行動時,迅速向決戰點集中、形成局部優勢。近年美軍所流行的分佈式作戰,就是這個意思。只有在AI技術的加持之下,纔可能遂行分佈式作戰。

這兒出現了兩個矛盾的概念:分散與集中。這兩個概念其實並不矛盾,只要錯開時間就可以解決,就是先分散、後集中。因爲分散能夠享有最多的行動自由度,而集中必然產生許多沒必要的掣肘,一旦陷入僵持局面,就難收拾了。

AI作戰的「去中心化」

AI作戰最大的特色就是「去中心化」,整個作戰體系向前移,其運作類似比特幣交易的區塊鏈。區塊鏈採用P2P(Peer to Peer)網路,是一種去中心的伺服器,是由用戶端(基本作戰單元)交換資訊的體系。

每個基本作戰單元就是一個節點、又具有伺服器功能、不會降低數據傳輸的速度;如果某個P2P客戶端出現問題,整個網路照常工作,不會崩潰。

「去中心化」最大的優勢就是通過有意識的分散、協同和相互支援來創造對敵優勢。這種作戰模式必須去除指揮中心,也就是去中心化,由AI自主決策。和比特幣系統一樣,需要強大的網路情報獲得和每個節點的輔助決策,就像多個自主決策的蜂羣無人機一樣。

可以這麼講,AI作戰否定了傳統聯合作戰的概念,因爲一個AI作戰體系沒有關鍵節點,每個基本作戰單元都是節點,也沒有可以讓敵人集中打擊的節點。

這使得「去中心化」的AI作戰思想不得不把指揮中心向前移,AI根據任務特性組織作戰所需兵力也就是獨立自主作戰(本地決策、本地作戰),AI可以發揮極大的創造力,組合出無窮變化的作戰功能。

我們可以看出來,AI作戰模式特別適應無人平臺作戰,因爲無人平臺只是聽令行事,無需考慮「人」的因素。在這種封閉性情境之下,AI的處理速度遠快於人類;但在面對開放性的情境,例如在現場發現老弱婦孺,是否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就需要更多的人道關懷、直覺以及推理。

AI技術可以讓機器變得更聰明,但是AI深度學習技術能夠使得機器具備「人」的認知與良知嗎?人和機器如何分工、如何合作?這是當前AI作戰所面臨最大的困境。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