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央企匯聚磅礴力量 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人民網北京6月27日電 (黃盛)在祖國最西端新疆喀什的光伏發電、在雲南昭通的易地搬遷新樓房、在湖北恩施“仙山貢水”中的網絡信號、在四川成都東南郊“毛細血管”般的“致富路”上……近年來,國資央企全力以赴投入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第一線。
8年多來,國資央企定點幫扶的24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承擔行業主管部門、地方黨委政府安排的1.2萬個各類扶貧點任務全部完成,累計在貧困地區直接投入和引進各類資金超過千億元。無數國資央企一線員工,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立足自己的專業特長,結合所在地域的產業特點,並舉扶志與扶智兩條有效路徑,讓“黃土”變成“金元寶”,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讓最動人心的生活夢想激盪在廣袤鄉土大地上的家家戶戶中。
鄉村面貌不斷改善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國資央企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發揮企業專長特長,着重加強農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技術培訓、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建設,解決好入村入戶等“最後一公里”問題,打造出一系列美麗鄉村,極大加快了鄉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修通“致富路”,解決出行難。四川省簡陽市正在通過890條“毛細血管”般的道路,讓“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成爲歷史。由中鐵二十四局集團西南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簡陽市鄉鄉連道路提升工程(以下簡稱“簡陽道路提升工程”),實際總投資約22.1億元,實現當地890條鄉村道路互聯互通,把公路修到村裡,把橋樑架在家邊,把村道鋪到地頭,讓生活在34個鄉鎮的家家戶戶見證了“出門硬化路,擡腳上客車”的美好改變。
建起“安樂居”,搬出“窮山溝”。今年72歲的呂正金來自雲南省永善縣大興鎮駱丘村,以前住的地方海拔高,房子漏風漏雨,貧瘠的農田也只種得出玉米、土豆。他如今住進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幸福大道兩側依山而建的淡黃色樓房,並常感慨“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正是中建二局承建的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項目,讓呂正金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告別窮山坡,搬到新城區,開啓新生活。其中,近4000名孩子告別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嶇的上學路,實現了在家門口上學的夢想。
“來自昭通市魯甸、鹽津、巧家、彝良、永善5個縣搬遷羣衆9100戶39106人入住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中建二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人民網,作爲大型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項目佔地3700畝,總投資53.08億元,總建築面積122.7萬平方米,包含66棟8866套安置房、兩所學校、4所幼兒園、1個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室以及市政道路等多項內容。
工作有了,收入高了
疏通市場發展產業
發展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根本之策。國資央企始終堅持把企業產業優勢同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緊密銜接起來,在產業培育上注重體現特色,在擴大市場上注重推廣品牌,在消費幫扶上注重搭建平臺,讓產業扶貧滿足鄉村地區所需,消費扶貧上解決鄉村羣衆所急,真正把對鄉村的幫扶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地處深山峽谷的湖北省宣恩縣如今搭上了互聯網快車,網絡電商帶貨和茶旅融合產業成爲鄉村振興的“利器”。在鄉村振興搭上電商新經濟快車的背後,是4G網絡這一基礎設施在逶迤羣山中的全面覆蓋。自2016年以來,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塔”)在宣恩縣累計投入通信扶貧資金7495萬元,新建及改造通信鐵塔815座,支撐運營商在宣恩縣4G網絡覆蓋率超過98%。
“宣恩縣不僅海拔高,還有武陵山區腹地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種植茶葉的絕佳之地,茶產業也成爲鄉村振興的希望。”中國鐵塔派駐宣恩縣的掛職副縣長長劉柏鬆介紹說,曾經因爲後續的茶葉加工設備跟不上,再加上村民們缺乏銷售渠道,宣恩縣高羅鎮麻陽寨等村莊面臨着“光種茶卻無人收”的窘境。
如今,中國鐵塔助資185萬元,援建起了麻陽寨安置點茶葉扶貧車間。企業直接收購茶葉解決了村民的收茶壓力,援建的茶廠助力更好製茶,當地村民又重新燃起了種茶積極性,帶動了當地茶產業的發展。
嚐到產業甜頭的還有四川省簡陽市賈村鎮等地的村民們。在中鐵二十四局集團西南建設有限公司通過簡陽道路提升工程,幫助農村旅遊業和經濟作物業等“綠色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荷橋村,中鐵二十四局集團西南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鄉村振興旅遊環線道路項目,將文化與景點、景觀、產業連接爲整體,正在讓旅遊產業成爲荷橋村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也讓荷橋村的人均純收入從2019年底的1.75萬元增漲到2020年的2.1萬元。
據瞭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央企積極搭建貧困地區“千家萬戶小商品”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網絡橋樑,累計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140多億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40多億元。
“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羣衆靠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不竭的內生動力。國資央企高度重視增強貧困羣衆勤勞致富的自我意識和發展觀念,注重傳授貧困羣衆勞動技能和致富本領,讓鄉親們都提振信心,過上好日子。
“富腦袋才能鼓口袋”,卯家灣的普通村民周應先如今深知這個道理。35歲的他過去只能靠着給人做零工以及山上4畝土地生產的土豆等農產品,勉強維持生計。隨着魯甸安置區項目的開工建設,中建二局魯甸卯家灣項目黨支部在項目上辦起了“建築幫扶夜校”,對當地的勞動力進行鍼對性培訓。在社區的介紹下,周應先成爲了農民工幫扶夜校的第一批學員。他白天在工地上做混凝土澆築,晚上在夜校學習,通過近一年的學習和實踐,他很快就成爲了工地上熟練的技術工人,工資也從最初的3000多元漲到了6000多元。
如今,經過系統培訓的周應先已經成長爲產業工人,成爲了鄉親們眼中的“技術大拿”。“授人以漁”的方式掘開了富民增收的“源頭活水”,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建築幫扶夜校”累計培訓羣衆1600餘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爲當地勞務人員帶來了近6億元的收入。
手藝有了,信心強了,百姓參與鄉村振興的精氣神兒更加高了。在宣恩茶葉實現“借網出山”後,宣恩當地的廖俊華已經依託電商平臺銷售當地的特色茶葉。去年一年,他成功取得了700-800萬元的銷售額。“今年7月,我還計劃在直播平臺開展直播銷售,培養當地本土的電商主播,增加電商賣茶的可持續性,讓優質茶走出深山,讓村民致富夢真正照進現實。”廖俊華說。
從西北邊陲到太湖之濱,從雲貴高原到北大荒黑土地,國資央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隊伍的身影遍佈在廣袤鄉土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進入新發展階段、邁向新徵程,國資央企把推動企業自身改革發展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統一起來,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實現羣衆有收入、產業有效益、企業有回報、地方有發展的良性循環,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