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電力政策的轉捩點(李敏)

低碳力網站計算,如果2050年臺灣全部使用離岸風場做爲低碳電力來源,那麼需要1491座「離岸一期」,離岸一期面積9平方公里,1491座就是13419平方公里,也就是「臺灣土地總面積的30%」。(圖/低碳力網站)

蔡總統元旦談話提及能源議題,她說「臺灣不該在覈電爭議打轉,朝非核前進確保產業競爭力」。錯,不知悔改的繼續推動「非核家園」政策纔是對臺灣產業最嚴重的戕害。

全世界公認人類最大的危機是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減少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與甲烷排放是首要之務。各國除了自己積極減碳外,同時提出各類型的以產品碳足跡爲依據的關稅機制,美其名是督促其他國家減碳,實際上是保護自家產業的競爭力。基本上,這也是歐盟推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出發點。換句話說,產品的競爭力是由產品製造過程的碳足跡來決定。爲增加臺灣產品的競爭力,減碳沒有最少,只有更少。

在剛結束的COP28會議中,臺灣的CCPI氣候保護績效評比,臺灣排名倒數第七,減碳表現「極差」!「溫室氣體排放」是臺灣表現最差的項目,位居倒數第四名,是非產油國家的最後一名,在人均碳排放、2030年減碳目標都被評爲「極差」。

核能發電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能源

臺灣使用核能發電以有超過40年的經驗,核電廠營運績效斐然。核一、二、三廠延役與核四商轉,每年可以發600億度的電,每年可以減少0.4848億噸的碳排,是2022年全臺灣燃燒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2.5796億噸的18.8%。根據網頁上的資料,臺灣2022年的電力碳排放強度爲每度 561 克二氧化碳﹔韓國僅有 436克,差距爲每度 125克。若2025年後繼續使用核能發電,假設年發電量與2022年相當(約3,000億度),核一、二、三廠延役與核四商轉,可降低電力碳排放強度 162克。在產品碳足跡上可與韓國平起平坐。

還記得,2016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曾說,她的專家已經有了完整的規劃,2025年非核家園,臺灣不會缺電,電價也不會大幅上漲。我們來看看,她專家的話能信嗎﹖那「朝非核前進確保產業競爭力」又是哪一位專家告訴她的。

非核家園政策是臺灣電價飆升的幫兇

回顧蔡政府任內電價調漲3次,分別爲2018年4月漲3%,2022年7月漲8.4%,2023年4月漲11%,漲幅共計逼近23%。最近一次電價審議委員會於2023年9月19日召開,以穩定物價爲由,10月1日起電價不調整,維持「平均電價」不變。這項決策完全忽略,當時預估2023年年底,臺電累積虧損4,000億元,這還是政府2023年以特別預算提供約500億元的補貼後的數字。

這一波電價的上漲是因爲俄烏戰爭導致的化石燃料價格的飆升所造成的。我們來看一下詳細的數字,2021年(俄烏戰爭前)臺電公司發電成本的審定決算,煤1.57元/度、燃氣1.92、核能1.38元,全系統平均2.01;2023年11月底,臺電自編決算,煤3.45元/度(漲幅119%)、燃氣3.47(漲幅80.7%)、核能1.40(漲幅0.14%)、全系統平均3.58元/度(漲幅78.1%)。核能發電成本,燃料成本所佔的比例低,故發電成本較不易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這項優點充份的反應在這次的能源價格的危機中。想想,如果2018年蔡政府接受「以核養綠公投」的結果,着手規劃核一、二、三廠的延役與核四的商轉,大幅提升核能發電的佔比,臺灣電價的漲幅會這麼大嗎!

除非經濟繼續不景氣,電力供應不足已不可避免

再談談缺電的問題,近來幾年,臺灣確實沒有發生大區域停電或限電的情事發生,政府與臺電一直宣稱備轉合乎要求,但真的如此嗎?如果備轉容量真的夠,爲什麼12月初的時候,臺電公司需量反應付出的代價是12元/度,也就是臺電給業者每度電12元,買回企業第二天的用電權力。臺電是否能夠公佈最近執行需量反應花了多少銀子。

2023年9月的電價審議委員會中,將每日高壓用戶(主要爲工商業用電)下午3:30到晚上9:30的電價調整爲每度9.29元,離峰與尖峰電價的差異爲4倍,以高電價強制企業降低該時段的用電,舒解該時段的價電不足的窘況。這完全是因爲光電裝置容量的佔比偏高,又沒有足夠的儲電裝置配合,系統中可調控電力不足以因應太陽下山後的供電需求。這樣的電價調整不會影響產業的正常運作與生產成本嗎﹖這樣狀況是不是缺電呢!難道晚上電不夠不算缺電嗎﹖。

數據顯示,臺灣全年用電量連續兩年下降,緩和了臺灣電力系統供電能力不足的窘境。核三廠兩部機組預定於2023年6月與2024年5月停止運轉。依照111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112年公佈),2024年~2029年臺電要興建12座燃氣電廠,總裝置容量1,373.7萬瓩,與11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的內容相比,臺電公司2023年與2024年要商轉的機組都未如期完工。獨立供電業者(IPP)要興建7部機組,總裝置容量711.2萬瓩,而其中有5部機組都未揭露廠址,如何能期待都能準時供電。

天然氣發電機組完工,可以商轉,但天然氣在那裡?110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依據中油公司111年回覆立法院年度政府中央總預算審察總報告決議所提出的問題,臺灣目前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每年可以供應1,650萬噸的天然氣,110年使用量爲1,944萬公噸,天然氣接收站的負載率爲118%,遠高於日本與韓國的34%與38%。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對於新增的天然氣接收設施,只提到桃源觀塘的第三接收站於111年3月通過環差審查,依外推方案進行工程施作,預定114年6月供氣,提供大潭電廠、北部工業與民生用戶使用。臺灣天然氣進口設施的工程,除三接外,還有永安一接(原爲69萬公秉儲量)與臺中港二接(原爲96萬公秉儲量)的擴建,分別是3座共60萬公秉與2座共36萬公秉的氣槽。這兩個計劃的環評都是109年近年底時通過的,預計於116年年底及115年年底完工。

網路資料顯示,臺灣規劃中的接收站至少還有4座,臺電基隆協和的四接(2槽共32萬公秉)、臺電臺中港的五接(5槽共80萬公秉)、臺塑麥寮五接(4槽共64~72萬公秉)、中油高雄大林蒲七接(6槽共108萬公秉)。四接與五接目前進行環評程序;六接與七接環評都還未送件!最近聽說臺塑以暫緩天然氣接收站的投資計劃。基隆協和四接環評爭議與審查過程的激烈堪比桃園觀塘三接。協和四接是唯一蓋在北部的天然氣接收站,應是爲了協和燃氣機組的供氣,依據最新的供需報告,協和1號機要於116年12月商轉,目前電廠與四接的環評都還在審議中,來得及嗎?大林、通宵、協和共520萬瓩發電機組的天然氣由何而來!

重新選擇的契機

臺灣電力系統因爲民進黨錯誤的非核家園政策陷入泥淖,「朝着錯誤方向努力邁進,只會招來更大的災難!」五度奧斯卡最街導演奧利弗•史東於其最新紀錄片《Nuclear Now》(臺譯《新核能時代》)中提出的觀點,一語中的般地凸顯出德國與我國因錯誤能源政策所帶來的電價上揚與碳排劇增的苦果。1/13日的總統選舉給全民一個覺醒的機會。(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