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新政府能源政策的迷思(徐作聖)
蔡政府大力推動可再生和非核能源產業的開發政策,奇怪的是民營電場年年都賺錢,臺電卻是年年都虧錢!但政府卻不作爲,甚至束手無策!圖爲氫能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即將在年前換屆,而政權移轉與總統交接也將在520完成,在此政權變動過渡之際,許多爭議性很高的政策將受到更嚴格的檢驗,特別是關乎民生與產業發展的能源政策。
蔡政府凡事宣稱實踐美國的自由市場和民主制度,但搞起能源政策跟產業發展卻沿襲了「威權民主」:乾綱獨斷、大權在握、意識形態治國,絲毫不顧及自由市場鼓勵競爭的原則,而民間中小企業也無法置喙。
臺灣雖然號稱是民主政治/自由市場,但用在能源政策和能源產業似乎也有些格格不入。政府缺乏能源專業特別顯現在新興的再生能源體系,如氫能、地熱、流體電池等不符合熱力學原理的技術,在媒體和政府的大內宣下,儼然成爲明日救世主,顯得格外諷刺。
首先,臺灣本島除了部分燃料及油品市場有民間臺塑集團參與之外,基本上全由政府和國有企業中油所壟斷,故不論是宏觀或微觀的能源政策均爲政府所掌握。近年來,雖然政府大力推動綠能政策,除了特定組織如臺電、中油以外,基本上格局沒有太大的改變。
近年來,非核家園和風光電等綠能政策當道,宏觀政策的力道完全輾壓了自由市場的發展空間,形成極度扭曲、非專業當道的奇特產業結構!而公民營企業蹭政府的預算屢見不解,如離岸風電、海陸光電擴張,和最離譜的軍事機構大量「種光電」的奇特現象。
多年以來,臺灣的能源政策沿襲着兩蔣時代傳統的思維,只有宏觀政治掛帥的供需策略但幾無微觀產業面和市場面的着墨(除了配合政策的再生能源外),故「意識形態擺中央、專業放兩旁」,能源產業中產官學各界充斥着政治/經管等文科專業人士,唯缺機械、化工、生態環境等相關領域具有實務經驗的專業人士,宏觀/微觀的策略錯亂在此顯得特別明顯。
拿近來當紅的氫能來說,全球瘋氫能,包括燃料電池、能存儲技術、直接或混合燃燒等。中國大陸最是積極,德國也大力推動,唯資本市場的美國進度較慢。氫能是一個規模掛帥、技術及資源導向的產業,臺灣盲從發展氫能是個典型的投機手段。政府不計任何利害及客觀條件,盲目推動不具優勢的產業就只是意識形態的操弄!
氫能是一種物理能(光風)、化學能交替轉化、應用的體系,其重要的條件在於「用多餘的物理能轉化成化學能」,不但有利於運輸與存儲,更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日本政府和產業耕耘氫能技術近半世紀,最近纔有些產業應用的突破和曙光;而反觀中國大陸,某些地區因地廣人稀(內蒙、新疆、東北等)適合種電和輸電,氫能轉化成爲關鍵的能源地標,小國(如臺灣)就只能望洋興嘆而已!
蔡政府雖也曾經大力推動可再生和非核能源產業的開發政策,但內容空洞、執行方案也未明,如今任期屆滿但執行績效不佳。在立委換屆、政權移轉移交、天氣顯得格外最溼冷之際,來討論能源政策感覺就像「羅剎海市」的重現:看得到但吃不着!更奇怪的是民營電場年年都賺錢,臺電卻是年年都虧錢!但政府卻不作爲,甚至束手無策!
臺灣不遺餘力推展資訊科技的發展,卻輕忽巨幅用電量的需求和能源政策未配合,特別是當紅的但「極」高度耗能的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大型數據庫等,在高津貼、扭曲的電價政策下,高談民主/自由市場會不會太沉重!環視賴清德和民進黨團隊,並無能源專業人士,我們不禁要爲未來4年能源政策捏一把冷汗!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 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