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集體弱智是政府的責任(徐作聖)

(本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封鎖及烏俄戰情使得臺灣經濟前景有着高度的不確定性,而在一羣不喜思想、不圖進取、不願奮鬥的「躺平族」心態及「小確幸」氛圍的催生下,臺灣「集體弱智」現象逐漸浮現,顯得十分突兀及諷刺,影響臺灣未來的發展。雖然數位轉型使得資訊變得廉價、唾手可得、平民化,但其負面效應也影響更爲關鍵,如弱智化、庸俗化、表面化、去菁英化等,是所有民主開放社會所必須承擔的問題。

事實上,在臺灣「弱智」現象中,政府是始作俑者。內閣團隊多爲的法匠 (雙無閣員:無技術專業、無產業經驗),只重結果但不重查證、重宣傳而輕實務、只看宏觀供需但對技術細節霧裡看花、缺乏產業及技術判斷能力 (故要求幕僚規劃必須淺入淺出),再加上法人研究機構及媒體爲爭取預算而隨政府口號起舞,顢頇無能的官僚主義使得產業發展只剩了一張「嘴」。更荒謬的是:政府對未來不確定的計劃「最」感興趣,這也是「文青口號、選舉煽情」最能使力但「死無對證」的地方。政府控制新聞媒體壟斷一言堂、政府大型產業規劃「自說自話」都是是典型案例。

近年來臺灣媒體發展快速,但對於國際新聞大都引用美國CNN的新聞報導。多元化社會引用單一國際媒體容易形成偏頗評論的一言堂,在烏俄戰情報導方面,難道看了太多CNN及西方媒體報導的烏俄戰情就站在美國人立場發話,這是爲CNN代言?還是本身弱智?

另外,開春以來政府總在搞一些大型產業規劃,從量子計算、半導體產業學院、新能源及氫能開發、五代戰機及航太技術、數位轉型及元宇宙、淨零碳排路徑及策略,還有幾年前搞的AI。檢視計劃內容,不是「大話、空話」,就是經不起外界專家的檢驗。媒體及法人研究機構也投政府之所好(爲爭取預算),產出報告不是「淺入淺出」,就是「政治正確」。少了專業的論述,產業資訊淪爲政治操弄及認知的工具,不但誤導了大多數的民衆,真實精準產業分析也就變得遙不可及。「集體弱智」成了一個社會現象,我們有「小確幸」的社會與人民,但卻搭配了個弱智政府,臺灣的未來怎麼走?

最近公佈「淨零碳排路徑和策略」計劃最能突顯政府弱智的本質。本案公佈以後,外界批評聲浪極大,都說只有方向和策略,但沒有可行做法也沒有查覈,2050若做不到,決策者卻全都早已「安全下莊」! 而最大的「不長進」之處是在政府的思維中,無碳的綠能只有風電、太陽能和研究中但不確定的「氫能」。

根據經發會的評估,2050年臺灣電力結構中,風電、太陽能將共佔60%臺灣整體發電量,而「氫能」也佔了頗高的比重9〜12%。臺灣電力現況是「患寡而不患不均」,電生吃都不夠,還有剩餘電力來電解水製造氫能製造氫能?但這份報告確實相當符合蔡政府的行事風格:淺入淺出、整篇口號、滿紙文宣空話但就是無法落實。

氫能規劃是臺灣「世界第一」奇蹟的呈現。全球氫能源發展超過一個世紀,因爲其使用具有高度危險性,同時氫來源、存儲、運輸、基礎設施等建設都存在高度的風險。氫氣在地球表面不是垂手可得,氫氣通常以穩定的化合物狀態儲存於水及石化原料內,以電解水產生氫氣需要很大的電能,以石化原料產生氫氣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污染,這些都是全球各國無法直接開發氫能源的原因。

以技術領先的日本來說,半個世紀以來也多聚焦在氫燃料電池的開發,至今成果有限。但在臺灣2025非核家園及2050淨零碳排計劃中,氫能的比例高達9〜12% (比2050年日本10% 還高),以爲挖到地球上唯一的氫礦了?這些人腦袋都糊了,被政治正確魔咒搞糊了! 政府對氫能的「弱智」評估也將成爲國際笑柄。

治理集體「弱智化」是個態度上的問題,誠實、正直、尊重專業的心態是必要的條件,而避免陰謀及政治操弄更是關鍵。法匠治國靠選票,當媒體及學者專家被噤聲,或配合政府演出,真正良心言論也成爲「犬吠火車」不被社會接受,這個「世界第一」的臺灣奇蹟除了可吸引選票外還有什麼其他功能?

當「集體弱智、小確幸」當道,臺灣社會只看到虛幻的胡蘿蔔卻看不到「牛肉」的時候,企業及社會精英會俯首遵循嗎?還是臺灣永遠只能靠護國神山臺積電或是政府「特別關愛」的產業呢?(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