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恩恩纔是真正的吹哨者(王思鳴)

臺北市兒童疫苗23日在校園開放接種,家長帶着孩子前往北市銘傳國小施打,小朋友雖有些害怕,但在大人懷抱下順利接種完畢。(姚志平攝)

4月19日兩歲的恩恩離開了摯愛的爸爸媽媽,生命嘎然而止,告別這個他來不及探索的人生!

任何事情都有其前因後果,目前媒體、網民不斷拿放大鏡、顯微鏡檢視發生前後的分分秒秒,每一句對話似乎都決定着恩恩的生命。以雙和醫院之後的形容「病程快速且症狀罕見」,那81分鐘真的會改變結果嗎?

聖經說:「爲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我無意爲新北市府辯護,只是希望大家客觀地用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防疫政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預備放棄清零、與病毒共存的前一週、前三個月,是否有真正超前部署,把兒童疫苗、快篩劑及藥物準備好,並且把行政流程規劃好,讓地方基層公務員事前演練。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曾說,關於防疫,「我們最大最弱的地方,就是領導跟決策」。今年初omicron在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爆發時,指揮中心是否有事先做好沙盤推演,如果每天有染疫百人、千人、萬人、十萬人,人員及物資如何規劃。當4月分鄰近國家已經結束考試,開始解封,老天爺把相同的考題(一樣的 omicron 病毒)發下, 然而在臺灣民衆沒有足夠的快篩試劑來檢測自己、保護家人;沒有足夠的PCR量能、 大量疑確診個案佔據醫院的急診室資源;IT大臣沒有規劃好線上確診申請,文書工作壓垮基層醫療行政人員;指揮中心每天給出不同、甚至不合理的規定,造成基層公務員一團混亂。

兩年多以來,唯指揮中心「聖旨」是瞻、公務單位執行上過度僵化,一般民衆也喪失了應變的自主能力。 即使這些不是恩恩真正的死因, 卻已經因爲一連串政策的錯誤,埋下這必然的結果。顯然指揮中心就連open book 的考試,都沒有或不屑參考學習,抱着僥倖的心態,沉醉在過往的防疫成就與清零的快感。

面對「 與病毒共存」暴風雨來臨前,需要的是有積極作爲的清零政策,「清零」是爲了爭取時間做好準備(積極鼓勵疫苗注射,尤其兒童及長者的覆蓋率,準備快篩劑及抗病毒藥物)。而不是「無作爲」的清零,導致4月中之後,一連串令人傷痛的生命流逝。

4月19日恩恩過世當日深夜,指揮中心公告,居家照護確診者如有緊急就醫需求,可由同住親友接送、步行、自行開車或騎車方式前往醫院,被視爲「2歲童條款」,並於4月21日公佈兒童居家照護6大警訊,同時設立「綠色通道」,爲6歲以下孩童緊急就醫照顧的「防疫急門診」。

吹哨人是指,當組織或企業存在重大問題、嚴重威脅公衆利益時,不惜面臨巨大危險勇敢揭露問題,且因此影響決策、改變制度的人。武漢發生疫情的初期,李文亮醫師就是一個永遠令人感念追思的吹哨人。而兩年多過去了,在疫情反撲的起點,政府未能把握今年1至3月做好備戰,在病毒入侵下匆促決定共存政策。恩恩是以他的犧牲,讓中央到地方、從行政到醫療,看到了許多沒有與時俱進的政策、沒有足夠的防疫準備。直到哨子聲響,政策才緊急改弦更張,但已經無法挽救恩恩了!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最大的資產、父母的心肝寶貝,而恩恩的犧牲也挽救了之後許多的孩童個案!

恩恩纔是真正的吹哨者!從政府到地方到父母,大人們因此看到自己的因應準備有多不足,心生慚愧,知錯了方能修正。恩恩的離世帶給社會重生的機會,這是他短暫的生命中最大的意義與價值。(作者爲退休自由業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