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黃埔情 有助馬英九和平之旅(丘智賢)

兩岸交流路斷、旅遊落空,馬前總統能不計外界評論,持續努力於以交流消弭矛盾,值得尊敬和支持。圖爲前總統馬英九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會見。(藍孝威攝)

馬前總統帶領年輕學子二度訪大陸,兩次行程當中,紀念抗戰都居重要地位,因爲抗戰勝利的最大成果之一,正是光復臺灣,造福於所有同胞,而今年又正逢黃埔建校一百週年紀念,馬前總統也將親往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參訪,抗戰與黃埔的歷史線索,或許正是今日兩岸關係封凍下的融冰器。

在疫情與政治因素的雙重夾擊下,近年來的兩岸交流,已降到了谷底,原本稀鬆不過的人員往來、旅遊訪友、商務洽談,如今都成奢求。去年全年,大陸地區民衆透過專業交流與商務考察來臺者,總共只有3萬2千餘人次,相較馬總統卸任當年的22萬餘人次,僅剩下10%多,更不用說目前已完全喊停的旅遊、醫療美容等項目恢復遙遙無期。

陸委會屢以兩岸交流申請是否具有必要性、急迫性、不可替代性等作爲項目核可依據,事實上,兩岸交流的涓滴善流,正是長期和平的源頭根本,交流帶來共同的經驗與認知,即便是感受不同,眼見爲實的討論也能避免負面想像,這些效果,不是單純的經濟數字或者抽象原則可以評量。正因爲交流路斷、旅遊落空,兩岸民意往往在網路虛擬世界中隔岸交火,一點風吹草動,立刻引爆危機,似乎除最終兵戎相見外,再無他途,馬前總統能不計外界評論,持續努力於以交流消弭矛盾,值得尊敬和支持。

民進黨常振振有詞,今天的國民黨,背離了當年的國民黨立場,事實上,去中國化造成的卻是心靈割裂、對抗不休,即使在兩岸戰火未熄之際,蔣中正總統也從未自棄於中國,他曾設想有朝一日回到大陸,提出三項保證、六大自由之說,核心就是減少無謂的政治仇怨與報復,而能給予全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及自蔣經國總統開放探親,乃至李登輝總統任內早期制定國統綱領,可以說方法、措施雖有變化,但根本目的,還是站在兩岸都是中國人的立場,建設而非破壞,造福而非壓迫,這纔是已有百餘年曆史的中國國民黨,所應該堅持不懈的立場,否則每天行禮如儀,朗誦總理遺囑「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又意義何在?

民國94年,國民黨主席連戰前往大陸從事破冰之旅,緩和扁政府下的兩岸關係,當年正逢抗戰勝利60週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隨即在講話中稱,「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着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這一表述影響深遠,不少參與抗戰的將士,認爲終於得到了一份尊重,各界的關心也紛紛而至。

抗戰勝利70週年時,兩岸官方都頒發了抗戰勝利紀念章,馬政府更打破成例,只要確屬抗戰官兵與後人,無論身在兩岸或海外,都可向國防部申領榮譽,這一舉措,深得好評。在馬習會上,雙方認可紀念抗戰,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成爲交集點,但在抗戰將屆勝利80週年之際,當年官兵多已走入歷史中,民進黨卻不斷曲解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史實與精神,以所謂「轉型正義」之說,誣稱臺灣戰後陷入了一片灰暗。口口聲聲要繼承父志的行政院長陳建仁,遺忘了其父陳新安曾是身受勳獎,值得尊敬的敵後抗戰英雄,設問蔡英文、賴清德,誰又何嘗不是受惠於臺灣光復,才取得了平等就學從政的機會,當年未能修訂課綱的馬前總統,走入抗戰戰場遺址中,或許也是爲彌補當日之憾而努力。

今年是陸軍軍官學校,即習稱的黃埔軍校建校百年,當年的中國國民黨,有三件大事:即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創設中央通訊社、建立軍校,奠定了之後百年的發展基礎,但如今的國民黨,卻彷彿得了歷史失憶症,對自身發展歷程毫不重視。百年之前,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不少並擔任重要職務,國民黨積極爭取蘇聯援助,以完成東征、北伐的國民革命使命,都是歷史事實,且影響深遠,百年之後,何須迴避?事實上,當年犧牲於東征北伐,兼具有中共黨員身分者,如政治教官章琰、一期同學曹淵等,同樣列名校史與國民革命忠烈祠,這也顯示了主事者尊重歷史的基本態度,曾經身爲黨主席的馬前總統赴黃埔,更應該弔祭當初東征殉國,首創黃埔戰績的諸多師生,表達不忘歷史的深意。

兩岸關係,本就不只是政治,舉凡經濟、文化、各種專業領域,連結千絲萬縷,如果有好的大環境,充分互動,彼此欣賞,對於兩岸安全、臺灣發展,不更可操之在己?期盼馬前總統的抗戰、黃埔行,能稍融當下冰寒,使兩岸關係走回加法而非減法,傾聽而非互斥,成就而非拆臺的良性軌道。

(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