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善待六成民意 兩岸和平可期(吳銘)

有60%選民希望實現政黨輪替,對這6成主流民意,賴清德固然應慎重回應,大陸也宜尊重善待。(圖/路透)

一個是「臺獨金孫」,一個是「臺獨頑固分子」,被大陸視爲「獨獨配」的賴蕭組合在臺灣大選中勝出,顯然大陸是不滿意的。不過,賴清德是以558萬票的4成得票率當選,也就是說,有60%選民希望實現政黨輪替,對這6成主流民意,賴清德固然應慎重回應,大陸也宜尊重善待。

國臺辦有句話沒說錯,「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從選前民調和投票結果來看,有高達6成的選民反對民進黨繼續執政,或者說是對民進黨執政充滿疑慮與不安。他們選擇將票投給藍白,也讓民進黨失去立法院控制權,而侯友宜曾公開支持「九二共識」,柯文哲也表示「兩岸一家親」,這說明,臺灣主流民意在這次選舉中不僅希望政黨輪替,也表達出希望兩岸交流與和平發展的願望。

賴清德的當選是臺灣現行民主制度的結果,大陸即便意難平,也應理解與尊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臺灣有6成民意反對民進黨,但並不意味着他們就一定認同大陸。想要真正獲得臺灣民意的認同,爭取島內民心,大陸還需更有耐心與作爲。

首先,穩定大兩岸,帶動小兩岸。大陸一直強調,臺灣是美國的棋子,換句話說,如果太平洋兩岸和平友好,臺海兩岸也不至風高浪急。當然,大陸和美國的長期戰略博弈無可避免,鬥而不破或是常態。因此,如何讓臺灣民衆看到和平未來的希望,考驗大陸決策者的大格局、大謀略。

其實,美臺陸三者關係從一開始就非穩定的等邊三角。起初自是美國一家獨大,及至大陸憑藉數十年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的飛速發展,成爲被美國視爲頭號競爭對手的第二大經濟體,三角關係發生重大改變,大陸開始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最近這幾年,美國發動對陸貿易戰、科技戰、認知戰,與盟伴在臺海、南海、東海等周邊圍堵,但數年下來,大陸並未崩潰,美國也意識到必須有效管控與大陸的競爭,尤其在俄烏、以哈衝突後,美國無法承受與大陸在臺海擦槍走火、陷入第三場戰爭的後果。所以,在臺灣大選前一週,美國與大陸軍事、外交、經貿、氣候等領域官員互動頻密,顯然雙方已有默契和共識,不讓臺灣選舉影響其他重要議題。因此,我們看到,國臺辦對臺灣選舉的表態相對剋制,拜登說「不支持臺獨」,賴清德的勝選感言也未過分刺激大陸。

臺灣民衆對美國的倚重心理由來已久,美國也不希望再出現一個阿扁那樣的「麻煩製造者」。如果大陸和美國能夠共管「臺獨」,再加上藍白合作制衡,兩岸不至於兵兇戰危。當然,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又是一大變數,考驗北京的戰略定力。

其次,重視年輕人,加深認同感。此次選舉,可謂民進黨慘勝、國民黨慘敗,民衆黨雖敗猶榮。其背後所代表的厭惡傳統藍綠的臺灣年輕人,固然需要民進黨、國民黨反省自身,大陸也不可忽視這代表臺灣未來的世代。

可惜的是,在民進黨長期洗腦和操弄下,臺灣年輕人對於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認同感逐漸淡化,大陸成爲落後、專制的代名詞,中華民族與臺灣民族形同對立。然而,儘管民進黨爲兩岸交流設置重重障礙,甚至對訪陸的里長實施綠色恐怖,但在網路時代,資訊是政府封不住的。通過國際媒體排行榜,臺灣人會發現合肥這樣的大陸二三線城市,科技實力也能在全球名列前茅;除了特斯拉,臺灣年輕人也希望買到價廉環保的陸產電動車;透過小紅書,臺灣年輕人認識了茶顏悅色,看到煙火氣不遜於士林夜市的長沙夜市,看到國潮興、文博熱,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煥發新生。兩岸年輕人不再抱持成見、有了共鳴,但這還不夠。

近期,爲了躲避葉門叛軍的襲擊,通過紅海的不少遠洋貨輪聲稱航行目的地是中國,或者船員是中國籍。大陸正在強調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自也應該讓臺灣年輕人看到包含兩岸前景的中華文明共建藍圖並能實際參與其中。如果有一天,絕大多數臺灣年輕人願意發自內心地公開稱自己是中華民族、中國人,兩岸統一也不遠了。

最後,剋制民粹,管控衝動。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弊端逐漸顯現,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煽動的暴力、衝突越來越多。臺灣大選後,大陸民間有質疑對臺政策甚至說和平統一無望之聲,一向對臺態度強硬的《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倒是發文質疑是否「喊打越猛越愛國」。其實,大陸當前最緊要的是穩經濟、穩就業、穩信心,而臺灣年輕人也更關心生計、民生而非意識形態。如若大陸和臺灣能夠開展基於促進民衆福祉的良性競爭,比賽誰能爲年輕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未來,誰就能真正贏得民心。(作者爲大陸時事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