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的「善意」(林上雋)

政府原訂3月起開放團客赴陸,但突然喊卡,引發業者不滿,行政院長陳建仁(中)、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左)和交通部長王國材(右)於立法院會備詢。(本報資料照片)

在春節前,交通部長王國材突然宣佈取消原已同意出團到大陸的決定,改從6月以後禁止出團,主要原因說是對岸未有「善意」;近日金廈海域鬧出人命糾紛,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強調,臺灣方面是充滿「善意」的。看起來,民進黨基本上也是認爲兩岸關係,「善意」是最重要的關鍵。

但是,「善意」該如何判斷?自家認定是「善意」,對方未必真的能感受到,更不見得會認同這就是「善意」,民進黨對大陸的許多對臺措施,即便陸方認爲這是一種讓利、是爲「善意」,可民進黨卻未必認同,通常都以「統戰」、「認知作戰」加以否定。

「善意」不是在嘴上說,在心裡認定,就可以讓人認可或感受到的,實際的作爲,纔是決定是否真有「善意」,管碧玲所說的「善意」,顯然大陸也並不以爲然,此所以又有陸艦登上觀光船檢查的事件。

兩岸交流,的確是需要雙方都具有「善意」的,再如此莫衷一是、僵持不下,所有的「善意」都不免會被扭曲、誤解,距離「和平」的日子,也將會越來越遠了。

(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