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體育,有勝負以外的價值(練鴻慶)
體育,有勝負以外的價值。(圖/shutterstock)
「臺灣就是這樣,雪中送炭的不會有,錦上添花的特別多」,有孤鳥之稱的莊智淵,2019年這段話讓國人格外心有慼慼。東奧有好表現,政府也飄飄然起來,地方縣市對獎金爭相加碼,跟得牌選手拉關係。但到底臺灣的體育,是需要錦上的花,還是雪中的炭?
選手有好成績,執政者若是後勤有功,是也應該肯定。但民進黨十幾天前的經濟艙事件,才說過:「蔡英文管不到運動協會」,那現在又要收割協會培訓選手的功勞,不是很矛盾嗎?
執政者對體育的短視,不只一例。2017年新修《國民體育法》,體育署要求各單項協會修改章程,理事長改由「會員直選」。舊法時代的理事長,或者不願意「會員直選」的協會,都被打成「反改革」。諷刺的是,本屆東奧奪牌的項目,包括舉重、羽球、射箭、桌球,都是被污名化的「反改革」協會。現在這些協會證明了自己的努力,對得起選手,也對得起臺灣。體壇或許存在陋習,但也絕對不該被一竿子打翻。
民進黨口口聲聲的「改革」,其實是要「改人」,要換自己的人去掌控運動協會。就像足協理事長邱義仁,他與足球有何淵源?不過是因爲「民進黨大老」的身分,讓足球界認爲可以爭取到更多補助。
關係好補助多,也就表示關係差,補助隨之縮水。這是民進黨版本的「恩庇侍從主義」,藉由政府的資源,換取運動協會的靠攏。從農會到水利會再到運動協會,以改革爲名介入民間組織,是民進黨的套路。只是當體育成爲政治的附庸,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工具化、功利化,只重視短期成績,不關心長期培訓。
太多的運動選手,有類似的感觸,成名前什麼都要靠自己,政府「關愛的眼神」,只會落在那些已經有名的選手,但若遇到受傷低潮也就無人聞問;就如同莊智淵所說:「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目前東奧已有二金四銀四銅,有人說「國光獎金太少了」,地方縣市紛紛加碼,表示自己對體育的「重視」。其實已經得牌的選手,除了獎金,還有曝光跟代言機會,經濟上的收入不會是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選手在得牌之前,培訓的費用誰來買單,又是誰來決定那些選手值得栽培,以及若沒打出成績的後路,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煩惱。
歸根咎底,「運動」對一個國家的意義是什麼?過去東德把體育競賽當成國力的展現,把選手當成奪牌的機器,這種思維已經過去了。勝利當然重要,但一個「運動大國」,是也能肯定「過程」的價值。若把得牌當作勝利的標準,那麼絕大多數選手無法享受勝利的果實,就好像現實世界中,大多數人也不是自己領域的前三名。肯定競賽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也是每一位觀衆與自己人生的一次和解。
相較於臺灣因爲「好不容易得牌」而亢奮,大陸網友卻因爲某些傳統優勢項目不如預期,感到憤怒。大陸桌球混雙的銀牌選手,因爲輸給日本而流淚道歉;羽球男雙因爲輸給臺灣而被網友批評;都讓我們看到對岸選手一方面擁有國家體制的資源,一方面也揹負着「不能輸」的國族壓力。
有人說,體育是國與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既凝聚了民族主義,也爲民族主義提供一個宣泄的出口。運動迷本就狂熱,比起歐洲的足球暴徒,大陸網友只能說是小兒科,如果比賽輸了沒有情緒的波動,這種「冷漠」反而不正常。
運動圈不大,謝淑薇自述在還沒出名之前,出去比賽要跟其他選手借地板睡,借最多的就是大陸選手。兩岸語言互通,選手的交情更不會少,從林昀儒與樊振東的比賽也可得知,兩人的互相敬重之意,那是假裝不來的。
不論是臺灣或者大陸,都應該去挖掘運動「勝負以外的價值」。「贏得起」不容易,「輸得起」則是心境的昇華,作爲中華文化的後裔,應更有體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