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又來騷操作

文\守一

海天味業最近有點苦。

因爲添加劑雙標爭議,這段時間其市值已下跌超一成,蒸發超400億元。

面對突然涌現的質疑,海天味業自9月30日以來連續迴應三次,可並沒有取得普遍的諒解。更雪上加霜的是,其公關團隊私下邀約網絡大V幫公關,可是不曾想有大V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企業的公關需求掛了出來。

本來是想找人幫忙把翻了的車扶起來,這等於又被人踹了一腳。這下誰就算想幫海天味業說幾句,也得顧及是不是收了錢的質疑。鬧到這地步,能怪誰呢?

01

添加劑爭議

事情的起源很簡單。在國慶長假前夕,有短視頻博主曬出國外買的海天醬油,發現配料表上沒有添加劑,只有水、大豆、小麥、食鹽等天然原料。可是對比一看國內買的海天醬油,配料表上卻有穀氨酸鈉、苯甲酸鈉和三氯蔗糖等多種食品添加劑。

這“直觀對比”一下刺激起網民對“雙標”的激憤,海天味業自此成爲衆矢之的。

海天味業如果對網絡生態有了解,就該知道對於食品安全的這一大衆敏感點——反感企業在其他國家售賣高標準的產品,而在國內售賣即便符合國內標準但卻不如其他國家的產品。

事實上,過去有不少案例證明國內外某些企業的某些產品,在西方市場的標準就是高於國內。這雖然是國家之間客觀標準不同導致的,不能把鍋全扣在企業頭上,可是企業如果用客觀標準自辯,其實很難贏得消費者理解。

因爲本質上,這不僅是客觀標準的問題,也是消費者主觀感受的問題。

明智的企業,不妨擺事實講道理,就算不能徹底洗清自己,起碼不會火上澆油。可海天的做法,恰恰是最不可取的一種。

在其第一次迴應中,給質疑者扣了不少大帽子,諸如“要麼是不明真相,要麼是別有用心”,“用所謂雙標來挑起消費者和中國品牌企業的矛盾對立,不僅打擊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更會嚴重影響中國製造的世界聲譽”等等。

到了第二次迴應,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敵對姿態。直指爭議是“在網絡上製造並且散播謠言,妖魔化食品添加劑,黑化中國食品安全”,還“呼籲消費者切勿聽信謠言,更不要傳播謠言,共同維護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

這些“爹味”很濃的教導,可以說是企業災難級公關話術示範。

商場當然有如戰場的時候,這輪風波背後有沒有競爭對手推波助瀾,旁觀者很難論斷。但起碼的常識是,網上那麼多的發言,不可能都是“友商”派來的,哪怕就是有不明真相的羣衆被誤導了,你一個企業也不該愚蠢地把網友推向對立面。

企業聲明的言說對象是公衆,而不是競爭對手。如果這都分不清,那用的力越大,遭到的反噬就越大。

遺憾的是,海天被按着頭罵了很多天,到了第三份聲明,才稍稍找對了位置。如果一開始就冷靜解釋,企業含添加劑和不含添加劑的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都有售賣,是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而不是情緒激烈地對抗,那這事的風浪絕不會像現在這麼大。

02

一尾大難掉的“醬茅”

海天味業被稱“醬茅”,是調味品市場當之無愧的巨無霸,其醬油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在海天內部,醬油也是核心產品,收入佔比超6成。這也是醬油爭議能導致大跌的重要原因。

行業巨無霸遭受的這次風波看似偶然,但確實也折射出行業競爭的激烈以及海天自身的隱憂。海天的家底雖然豐厚,去年貨幣資金佔總資產比例高達59%,可是未來發展趨勢並不樂觀。

2021年,海天味業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均首次降到個位數,是2010年以來的最低值。而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業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依然保持在個位數。

對於一個市場佔比如此高的企業,持續發展很容易想到的方向,是開拓新渠道。海天的線下渠道已經卷無可卷,他們有7000餘位核心經銷商構成的龐大渠道網絡,覆蓋了中國所有省市以及超過90%的縣城。

轉戰線上是順其自然的選擇。海天味業確實早在2018年就開始佈局線上渠道,但效果可謂心酸,目前線上渠道收入佔比僅爲4.23%。2021年,海天線上渠道收入佔比約2%,而在本輪添加劑風波中躺贏的千禾味業,這一比例約32.4%。

線上渠道進展有限自然有很多原因,可就從這次風波處理方式來看,海天對於網絡生態和遊戲規則的掌握,是很讓人疑慮的。

一個成熟企業發展還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消費人羣代際變化,就是如何吸引住更年輕的消費者。這次添加劑風波之後,海天對年輕人心態的把握,顯然也會更受懷疑。

低鹽、低碳、低糖、0添加……這些概念越來越受年輕人追捧。儘管客觀上,有添加劑的產品不代表有安全問題或者品質低,可是消費理念的變化有時候就帶有很多情緒性,趕不上這種情緒性浪潮,企業就只能慢慢被淘汰,再怎麼喊添加劑不過量就是安全也沒用。消費者不要“你覺得”,要的是“我覺得”。

所以,因爲添加劑問題而質疑海天的產品安全,未必是理性的。可是海天如果意識不到自身的“成功者劣勢”,固守過去經驗來把握新市場和消費者心態,那市值的消失,可能就不會是短期性的波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