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川普現象的存在及意義(伍國)

川普聲勢看漲,有可能在今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再度代表共和黨披掛上陣。(圖/美聯社)

筆者認爲,或許在川普本人的示範下,其他的國家的政壇上確實出現了一股效仿和複製的暗流,也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全球的「川普現象」。這一現象呈現了某些雖然未必全部同時在一個國家存在的共性。

第一,一個具有某種特殊個人魅力的非建制派「政治素人」挑戰現狀;第二,意識形態上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對本國利益的捍衛,反全球化傾向,和某種程度的反智主義外表,第三,所在國的中下層民衆的確備受經濟危機或工作流失的困擾。也就是說,個人因素,政見,社會結構因素,這三個方面應當是我們觀察的重點。

「川普現象」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一種民粹主義政治在當代的覆興。其存在的合理性還包括一般大衆對早已固化的精英政治的反叛,以及對格式化的政治領袖總是精心修飾,風度翩翩,說話滴水不漏的刻板風格的厭倦。

因此,民粹主義領導人不論是本能還是刻意表現出來的一種表達上的直白和粗魯,個性的咄咄逼人,外形上的不加修飾,確實都能造成審美意義上的新鮮感,也能讓普羅大衆產生親近,這並不奇怪。

在美國,相關民調都表明是否受過4年大學教育和是否支持川普之間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即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支持川普。在這裡,收入的高低確實並非絕對的變量,即並非所有川普支持者都是低收入者,但這裡的原因也在於,美國的「低學歷者」未必直接等同於「低收入者」,反過來,高學歷低收入在美國也是常態。真正的影響因素應該是受到教育程度制約的個人品味、見識、世界觀和價值觀。

任何學歷和收入的人當然都有表達政治喜好的權利,但就政策實施而言,川普把製造業工作機會帶回美國的許諾,似乎並未奏效。不僅低端產品的生產線在離開中國以後轉移到其他的亞洲國家,富士康的美國工廠基本爛尾,就連波音公司也把部件生產外包到亞洲,而貿易戰導致的中國減少進口美國玉米實際上直接衝擊了筆者所在地區曾經票投川普的農民的生計,令他們後悔不已。

就美國的國際關係而言,拜登好容易修補起來的各種同盟和準同盟關係,如果川普再次上臺,恐怕又將面臨一輪考驗。(作者爲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