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國的競爭,衝突與合作(伍國)

拜習會 拜登:我的目標是恢復美中正常溝通。(資料照/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今年2月在美國國會所作的國情諮文講話,作爲一個理解當今美國的自我定位和全球戰略及願景的文本,值得細讀和解析。講話在涉及槍支暴力,疫情控制,就業,基礎設施建設,醫保等廣受關注的美國國內的問題以外,還概述了美國的對外關係和美國的自我認識。其中,拜登對侵略,競爭,衝突,捲入等概念都進行了在不同層面的定位。

此處,筆者試圖依據美國駐華使館官方發佈的標準中文選譯進行一些解讀。拜登對俄羅斯所使用的措辭,如「侵略」,「殘酷」,「慘無人道」,體現了非常明顯和清晰的道德譴責,這也已經一以貫之地體現在美國對烏克蘭的道義和實質援助中。拜登還譴責了「恐怖主義和領土入侵行徑」。這表明,肆意攻擊平民的極端主義行爲,仍被美國視爲不可能讓步,也不可能減少關注的領域。這也預示了美國在目前中東地區突然加劇的衝突中必將採取的立場。

在談到中國的時候,拜登聲稱,「我們尋求的是競爭而不是衝突」,和「在那些可以促進美國利益並造福全世界的領域,我致力於與中國合作」。顯然,這些措辭是有層次的,拜登對中國的措辭留有相當餘地,這也符合筆者此前所建議的思考路徑:「競爭」 聽起來雖然不像「戰略伙伴」那麼積極和熱絡,也不影響美國在事實上進行的圍堵,但比起「衝突」來說,已經呈現了可控和可以和平地長期各自展示優勢的前景,未見得是壞事。拜登同時提到「合作」這一概念,也爲在競爭的同時,實現可能的緩和,以及繼續尋找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預留了一定的空間。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建立在一種理念之上的國家」的超級自信上。

假如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而非今天緊張,明天緩和的短期視角)來看,私以爲今日世界亂局,很大程度上還是涉及某些有關文化,文明,哲學,宗教的深層問題,甚至沒有脫離杭亭頓關於「文明衝突」的描述和預言,而上述的美式自信,也還是基於某種宗教意識。中國文化傳統中沒有強爭勝負,強力排他,以致衝突永遠無解的偏執因子,因此,如何更好地讓世界理解中國傳統中不同思想流派動態兼容,互補融合,並行發展的特質和理念,確實是有必要的。(作者爲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