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臺日關係與陸日戰略溝通(張望)

《東洋經濟》「臺灣風險」特輯雜誌封面。(圖/海外看世界作者張望提供)

2023年8月初,日本《東洋經濟》雜誌刊出特輯,題爲「臺灣風險」(Taiwan Risk)。 特輯詳細探討了「臺灣有事」對日本各個領域可能帶來的衝擊。 臺海局勢惡化的可能性,在日本社會正受到廣泛關注。 今年8月7至9日,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訪臺。 這是日臺自1972年斷交以來自民黨最高級別幹部訪臺。 訪臺期間,麻生在出席「凱達格蘭論壇」發表演講時語出驚人,稱日美臺要做好「戰鬥的心理準備」(戦う覚悟),引來了大陸政府的強烈抗議。

對於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角色,中國主流分析有觀點認爲:日本政府意圖在臺灣問題上和大陸正面對峙並不惜採取軍事手段,是岸田政府對中國的戰爭宣示。 然而,從日本內部來看,這樣的解讀是否準確?

日本對臺思路建基在「威懾論」

研判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不能只看到日本提升日臺關係的個案,也需要留意日本拒絕提升臺日關係的案例。 認爲日本意圖爲臺灣不惜與大陸正面衝突的觀點無法解釋以下案例:據2021年4月《日本經濟新聞》披露,拜登政府在2021年美日首腦會談前,曾經派遣熟悉東亞事務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訪問東京,要求日本和美國一起加強對中國的威懾,並希望日本製定類似美國的《臺灣關係法》的法案。 然而,這一建議被熟悉中方底線的日方(尤其是外務省)拒絕。 於是,當年的美日首腦聯合聲明以加入「關注臺海安全」作爲妥協方案而出爐。 按照「日本支持臺獨」的分析框架,當時日方理應迎合美方的建議順勢實現涉臺立法,然而東京並沒有這麼做。

那麼,目前日本的對臺方針的實態究竟是什麼? 按照筆者觀察,日本防衛外交菁英正制定應付臺灣有事的危機管理預案(尤其是撤僑預案),打算在可行範圍內滿足美方的要求,但同時在外交上希望臺海問題的和平解決。 日本的對臺政策特徵,更傾向於是不得不捲入情況下的預防性措施,而非具有擴張性的主動軍事挑釁。 這也是爲什麼麻生8月講話的前半段首先提及「要致力於不要讓戰事發生在臺海」。

在日本國內,麻生一直是較爲右的人物,經常失言且有在歷史問題上有美化殖民統治的不良紀錄。 但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中旬報導,本次隨行赴臺的自民黨政調副會長鈴木馨佑證實麻生的發言是和日本政府內部事前磋商後的結果。 可以推測,麻生是想扮演過去安倍黑臉的角色,意圖通過展示決心來威懾大陸政府對臺動武。 按照國際關係學的現實主義理論邏輯,基於理性(rationality)的預設,威懾(deterrence)是爲了通過展示實力(capability)和決心(resolve)來提高對手入侵的成本(cost),以圖避戰。

中日安全思維方式迥異需溝通

然而,日方基於防禦邏輯的「威懾論」依然引起中方強烈不滿,可見雙方對安全的認知方式有所不同。 過去中國對外動武紀錄早已證明:以提高對方行使武力成本的威懾論無法嚇阻中國在重大核心利益問題上使用武力。 學者秦亞青在2018年出版的專着《世界政治中的關係理論》(A Relational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中提到強調互動過程的國際關係理論,並指出中國往往會更多從關係性(relationalism)的角度來看待外交問題。 在關係導向下的外交行爲,國家會設想一種「大我」關係,以消弭相互威脅關係:即己方會爲對方利益考慮,並預期對方同樣也會爲自己考慮,形成相互「剋制」的關係。 按照這一邏輯,日方在臺灣問題上發出「威懾論」這一行爲本身,恐被大陸政府視爲不爲中方核心利益考慮的做法,進而令中國把兩國關係定義爲敵對關係。

戰略溝通從來是困難重重的過程,尤其是兩國處於迥異歷史文化背景。 在2024年臺灣地區選舉即將來臨之際,日方需要明白:僅僅用「威懾論」來看待中日安全問題是不足的,而且目前自衛隊的威懾力遠遠不足以嚇阻解放軍,日本政府應明確向中國表態不支持臺獨,在「關係主義」的脈絡下讓中方瞭解日本並不視中國爲敵對國,並積極鼓勵兩岸的和平對話。 中方也需要明白:要避免從歷史恩怨角度來解讀有關臺灣的中日安全問題。 日本的對臺戰略調整是受2022年俄烏戰爭刺激的反應,也是支援率低下且出身於小派閥的岸田文雄首相爲了向黨內安倍派和國內輿論交代的對內政治動作(岸田本人並不是親臺派。 2021年10月,岸田組閣時就委任新防衛副大臣鬼木誠,以取代主張「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中山泰秀; 2023年10月,岸田委任熟悉中方底線的知華派前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片山和之出任日本臺灣交流協會事務所所長,亦是在向北京示好)。 這些舉動的本質是防禦性的和麪向日本國內政治的。 對日激烈施壓或者符合某種政治正確,但卻極可能反促使日本未來出現對華更爲強硬的政治領袖,對中國來說得不償失。

(作者爲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準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