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委會《發現我的海洋DNA》新書發表 五大面向讓民衆瞭解海洋珍貴

海洋委員會《發現我的海洋DNA》新書發表會現場大合照。(海委會提供)

海洋委員會今年出版的海洋永續讀本《發現我的海洋DNA》上月30日下午在高雄駁二8號倉庫Pinway舉辦新書發表會,本書由古碧玲總編輯執筆,透過15個主題勾勒出臺灣與海洋緊密相關的五大面向,海洋委員會期待讀者從歷史、文化生活、產業經濟、生態保育、永續治理的經典範例,讓民衆對於海洋的影響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想像。

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任委員在序文表示,《發現我的海洋DNA》一書以細膩的手筆、豐富的視角,帶領我們深入探索這片藍色世界,發掘人類與海洋的緊密關係。本書帶着我們穿越時空,從環太平洋的視野俯瞰臺灣,看到臺灣與南島語族們的緊密相連,認識那源自南島文化核心的黑潮生活圈、福爾摩沙如何驚豔世界;再從史前開始的歷史長河,看盡大航海時代以來,臺灣與歐洲、亞洲鄰國的經貿人文交流,臺灣如何在全球海洋文明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探索臺灣海洋歷史與文化的經典之作,更是引領民衆理解人類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願景,藉此喚醒全民對海洋的熱愛與尊重。

發現我的海洋DNA新書正式開箱。(海委會提供)

爲本書執筆的古碧玲總編輯於新書導讀時強調,臺灣不只是一個海洋國家,更是南島文化的發源地,海洋是我們展望世界的窗口以及通往全球的通路。書中不僅介紹臺灣特別的海洋文化,也介紹航運、漁業、離岸風電,及海洋廢棄物再利用等海洋產業,同時也包含東海岸黑潮帶給臺灣東海岸非常豐富的鯨豚生態、以及生活裡無所不在的藻類,更透過裡海倡議強調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最後期待各位讀者可藉由本書一起發現海洋的精彩與美好。

海洋委員會黃向文副主任委員致詞表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讓她感到非常溫暖與感動,尤其是看到這些年來共同合作的夥伴們,以及一起合作推動的事務,包括珊瑚覆育、鯨豚保育、海洋廢棄物清理等等工作。臺灣蘊含獨特的海洋文化精神,透過古老師及社團法人臺灣環境教育協會團隊的努力,臺灣各地珍貴的海洋故事被廣泛記錄並且呈現出來,讓更多人發現並認識臺灣的海洋之美。黃向文副主委同時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海委會一直努力,希望讓海洋永續理念傳承下去。今年也推出了「復振航海文化力」計劃,並預告明年將有更多補助型計劃登場,期待讓更多人瞭解並參與臺灣的海洋文化及永續教育。最後,她鼓勵大家閱讀這本彙集各地海洋故事的新書,從中發掘更多海洋的美好,汲取溫暖及行動的活力。

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張豐藤董事長致詞表示,這本書是學校海洋教育的延伸,可分爲5個面向。第1個面向是「瞭解我們的祖先如何靠海洋生活,並形成獨特的文化」;第2個面向是「臺灣獨特的海洋文化,包括很多不同民族的用海智慧」;第3個面向是「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概念,要先保護,才能永續利用海洋資源,並尊重大自然」;第4個面向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育及保護」;第5個面向是「追尋人與海洋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海洋不應該是活動範圍的侷限,而是可以讓我們去探索,去思考更廣闊永續發展的未來。

本書迴應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特別強調「海洋素養」的重要,呼籲公衆對海洋知識及人類與海洋的關係有更深的理解,進而主動投入海洋保護與永續行動。書中並探討從燈塔文資保存、離岸風電發展到海洋廢棄物再利用的各種措施,這些章節不僅展示了臺灣沿海產業的變遷,更體現出臺灣人依海而生的文化軌跡。

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任委員在序文表示,於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加劇的今天,《發現我的海洋DNA》不僅是一部系統介紹臺灣海洋事務的知識寶典,更是一場呼籲全民關注與參與海洋保護的行動,希望讓每位讀者透過多元的篇章,從觀賞鯨豚的生態奇景到魚市場識魚課程,發現屬於自己的海洋DNA。特別加入的「同場加映」單元,更使讀者全方位認識風能發展、海洋廢棄物處理與海洋保育工作的重要性,這些單元揭示了海洋如何滋養生態並影響生活。

《發現我的海洋DNA》期盼以豐富的海洋知識和故事,使人們重新認識海洋的珍貴,喚醒民衆對於海洋的熱愛與保護意識,爲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共生的藍色未來。對本書有興趣的高中職與國中小學校如有需求,可向海委會洽詢;一般民衆可向國家書店、五南圖書廣場等政府出版品通路洽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