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青年觀點論壇 兩岸交流亟需走向網路時代
第四期「海峽青年觀點論壇」,15日以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辦。(海峽青年觀點論壇提供)
由香港中國海峽研究院、廈門啓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主辦、海峽兩岸青年雙創智庫協辦的第四期「海峽青年觀點論壇」,15日晚上7點至9點,以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辦,共有200多名觀衆參與討論。此次論壇以「兩岸青年交流——從福州海峽青年節聊起」爲主題,與會者包括來自臺灣的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鄭博宇、廈門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曉曉、來自臺灣的溫州大學法學院臺籍講師許晉銘、武漢華中科大新聞學院臺生郭佩珊,以及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中國海峽研究院秘書長羅鼎鈞擔任活動主持人。其中陳曉曉指出,當前形勢下,加上疫情肆虐,兩岸交流亟需走向「網路時代」。
鄭博宇表示,他分享主題在於「共性、共情、共鳴」。他表示,自身經歷相較其他嘉賓而言比較少,但與青年學子年紀最接近,更容易產生「共鳴」。鄭博宇表示,應思考如何讓更多的臺灣年輕人找到來大陸發展的方式,並且找出他們關注的面向。
陳曉曉說,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後,兩岸交流已經從「精英時代」走向「全民時代」。相應的,兩岸關係理論也從「國家中心」走向「社會中心」,鑑於民進黨的再度執政以及連任,以及疫情肆虐,兩岸交流亟需走向「網路時代」。陳曉曉以「兩岸青年網路交流與融合初探」爲題目,認爲當前形勢下,必須加強推進兩岸青年網路交流,可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打組合拳,整合新媒體平臺,進行全媒體平臺交流,打造與時俱進的兩岸青年合作網路平臺。二是交流是爲了理解彼此,合作纔是彼此融合的開始,推動「線上交流,線下合作」新模式。三是關注臺灣青年呼聲,推進兩岸青年融合。因爲在網路空間,人人都可以是問題發現者、資訊提供者、利益詮釋者、議程設定者、分歧仲裁者及決策建議者,這爲突破兩岸交流既有侷限與困境,爲兩岸民衆之間增進理解、化解歧異、累積互信與生成共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兩岸青年羣體可以打破現實與網絡的界限,在「共同打拼、共同體驗」和「共同分享」的過程中,成爲傳播兩岸親情、溝通兩岸民意的重要紐帶。
許晉銘講述自己從政治大學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的經歷,就是從類似這樣的海峽青年節的大陸參訪活動開始,也提到臺灣青年來到大陸求學就業創業最重要的是安居樂業。許分享做爲「築夢溫州」臺灣青年聯誼會總會長做的兩岸公共事務,目標便是幫助更多臺灣青年在陸求學實習、就業創業,促進臺灣青年增加對大陸的融入與融合,福建作爲對臺最前沿有着先行先試的優勢,透過網絡平臺及文化媒體的傳播,可以使兩岸青年人可以更真誠的交流彼。許稱,臺灣青年來到大陸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而不是過度依賴大陸的幫扶政策,兩岸青年都是融合發展不可或缺的螺絲釘,也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成員。
郭佩珊分享兩岸青年交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出現的創新途徑。她表示,根據自身的兩岸青年交流方面的經歷,發現兩岸青年對對岸的瞭解不全面,例如近年大陸青年覺得臺灣青年很多憤青,而臺灣青年認爲大陸青年沒有獨立思想。推動兩岸交流雖然有些困難,但兩岸青年之間建立在互相瞭解基礎上的和解十分必要,她推薦將更多模擬創業、學術沙龍加入兩岸青年活動中,並定期舉辦讀書會、觀影會等,在不觸犯敏感問題的同時各抒己見、互進交流,並稱,在不斷的交流之中,兩岸青年終能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
李銘義教授指出,兩岸青年交流必須持續深化,臺灣青年也可以透過參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的機遇認識大陸同儕團體朋友或老師,或是大陸政府涉臺單位有關人員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網路。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可以減少大講堂模式,更着重在兩岸青年小團體間的互動交流,比如世界咖啡館的模式。
最後觀衆提問時間,有觀衆提問舉辦兩岸交流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鄭博宇稱,關鍵在於讓兩岸青年,特別是大陸青年「有效參與」,不要讓活動變成形象工程,變成臺灣青年所言的「三好團」: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或者變成了一個畢業旅行,這樣就沒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