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霸主”登場,可連續200次核打擊,頃刻間可讓日本消失

俄羅斯海軍最引以爲傲的終極大殺器,能連續發動200次核打擊,射程遍佈半個地球。

無與倫比的強大火力,足以在頃刻間讓日本從世界地圖上消失。

就連一向以“世界警察”自詡的美國,也對它聞風喪膽,甚至直言其巨大的威懾力,已經超越了美國的海中力量。

究竟是什麼武器,能瞬間消滅擊沉日本,並讓美國人甘拜下風?

二戰期間,世界各國深陷法西斯侵略的戰爭泥潭,唯有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坐山觀虎鬥、大發戰爭財,綜合實力迅速超過一衆老牌資本主義強國。

並在戰後一躍成爲世界第一強國,只剩下蘇聯憑藉着雄厚的家底,還能和老美掰掰手腕。

俗話說“道不同不相與謀”,在戰後世界新格局的問題上,雅爾塔會議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英美爲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彼此對峙,世界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最終演變爲一場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沒有硝煙的“冷戰”。

此後,美蘇兩國間開展了一系列以核武器爲核心的軍備競賽。

比如前蘇聯的核彈之王“撒旦”、“戰場屠夫”火箭炮坦克等,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而在海軍方面,蘇聯同樣不甘示弱,製造出震驚世界的“海洋霸主”——第三代“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1968年,美國決定實施“三叉戟”計劃,着手研發最新型的戰略導彈,以謀求在軍事領域佔得更大的主導權。

得知這一消息後,蘇聯方面如臨大敵,幾乎在同一年,也開始研製新型的戰略核潛艇。

雖然當時的蘇聯經濟低迷,但他們不願承受來自美國的壓力,克服萬難也不絕能被對手甩在身後。

說到俄羅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它的身上有着太多耀眼的光環。

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核潛艇,是令任何敵手望而生畏的“海底巨鯊”,更是蘇聯紅海軍所向披靡的領頭羊。

在前蘇聯解體之前,曾有兩大重型武器被他們視作海軍的榮耀,一個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而另一個,就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在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強大的蘇聯海軍同時擁有6艘941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每一艘都攜帶着20枚R-39型潛射洲際導彈,總數達到驚人的120枚。

二戰期間,美國人在日本上空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將廣島夷爲平地。

而“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上搭載的這每一顆核彈頭,其威力與“胖子”和“小男孩”相比,可以說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120枚洲際導彈如同120條虎視眈眈的“大鱘魚”,遊弋在大洋底下,時刻瞄準着資本主義國家,其威懾力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隨着2022年最後一艘“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的退役,“颱風”系列核潛艇正式告別世界舞臺,蘇聯海軍最強盛的年代也悄然落幕。

蘇聯解體後,原本的6艘“颱風”,只剩下了“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這一棵獨苗,其餘五艘陸續遭到拆解。

那麼,俄羅斯爲何單單留下這一艘核潛艇,直到2022年才讓其轉入預備役呢?

這個問題就牽涉到941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本身的設計邏輯了。

在941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設計之初,前蘇聯的軍事科學家們、爲了對美國的海軍力量造成壓制,就有意要將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戰略核潛艇,要求能同時搭載20枚核彈頭。

最終造出來的核潛艇自然是一個龐然大物,排水量達到驚人的四萬多噸,但其內部的機械構造卻是十分精密的,每一寸空間都必須得到最合理的應用,諸多子系統之間也經過了複雜的相互妥協。

一開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建造工程,是由蘇聯最高級的軍事研究所——列寧格勒“紅寶石”中央設計局負責的。

但是他們呈交給勃列日涅夫的第一套設計方案卻非常保守,不僅外形上不夠大,威力也不夠強。

勃列日涅夫聽完設計師的介紹很不滿意,因爲如果按照這套方案建造的話,造出來的核潛艇頂多算是蘇聯二代667型核潛艇的加強版,只能勉強和美軍核潛艇打個平手,並不能達到預期中的壓制效果。

1949年,“紅寶石”設計局推倒重來,重新草擬“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設計圖,尤其注重加強了潛艇分系統和潛射彈道導彈兩方面的能力。

冷戰時期,蘇聯使用的潛射彈道導彈大都採取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成熟、經驗豐富,蘇聯海軍用起來也輕車熟路。

但是,這種液體發動機在發射導彈時,往往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臨戰反應速度很慢,顯然無法適應未來水下核打擊的戰略需求。

爲此,勃列日涅夫在蘇聯部長會議上,對蘇聯軍工企業下達明確指令,在新一代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上,必須推陳出新,採取R-39型固體燃料發動機設計,擺脫對液體燃料發動機的長期依賴。

這條命令聽上去似乎很容易,其實真正實施起來卻是千難萬難。負責製造潛射彈道導彈總體的馬克耶夫設計局、接到任務後一個頭兩個大。

因爲發動機艙的結構一旦改變,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液體發動機和固體發動機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會改變整個發射艙的結構。沒辦法,現在只能全部推倒重來了。

雖然馬克耶夫設計局在當時蘇聯的軍工領域數一數二,但是對於固體燃料發動機潛射導彈,卻沒有任何經驗。

於是,他們只能緊急向大名鼎鼎的“南方”設計局尋求援助。

蘇聯解體前,今天的烏克蘭是國內最重要的重工業區之一,而“南方”設計局就坐落於烏克蘭境內,在造船業、機械製造業、新材料研發等方面,都居於世界一流行列。

甚至有數據顯示,前蘇聯有一半的洲際彈道導彈都是在南方設計局生產出來的。

巧合的是,“南方”設計局當時正好在進行固體火箭發動機方面的研究。

接到求援後,很快就傾囊相授,向馬克耶夫設計局提供了全部的技術方案,涉及到彈體設計、推進劑組元、澆築技術等多個核心領域。

就這樣,“南方”設計局負責固體燃料發動機的設計,配合馬克耶夫設計局自己的水下發射系統,“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上最關鍵的一環終於有了眉目。

剩下的核潛艇主體部分,則交給“紅寶石”設計局發揮了。

不過,新的挑戰很快又接踵而至。

作爲蘇聯第一款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潛射彈道導彈,這種新式導彈的體積還是太龐大了,單體長度超過16米,直徑從原本的1.7米一下子漲到了2.4米,預定起飛重量則高達90噸。

即便與同一時期的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作對標,這些數據也樣樣都在美國之上。

導彈造得再大,也得有配套的核潛艇搭載才能發揮出它的威力,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現在,負責導彈艙設計的“南方”局和馬克爾耶夫設計局任務已經完成,壓力全部來到了負責核潛艇主體的“紅寶石”局這邊。

爲了滿足同時裝載20枚超大核彈頭的預想,“紅寶石”局在原有設計圖的基礎上反覆審視,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彈體的耐壓殼上作了一番文章:

一通妥協之後,新一代“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終於實現了勃列日涅夫期望看到的樣子,在保證正常巡航的同時,又足以容納20枚體積驚人的“大鱘魚”核彈頭。

1977年,第一艘建造成功之後,蘇聯又一口氣造了5艘,總計6艘海底巨鯊就此橫空出世。

來自蘇聯的“海洋霸主”一經面世,便以其強大的核打擊力量傲視全球,打擊範圍覆蓋半球內任意一個角落,一次齊射便足以摧毀整個日本。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總長度171.5米,總重量達26500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

水上極限排水量高達24500噸,是其他核潛艇的好幾倍,這個數字直到現在也是無人能破的世界紀錄。

更重要的是,它一次性能夠裝填20枚巨型核彈頭,這是其他任何核潛艇都無法辦到的。

單從火力和排水量這兩項指標來看,“颱風”確實超過了美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如果說美國原子彈可以炸平日本廣島,那麼一艘“颱風”上裝載的核武器,則足以消滅日本全境。

這一點,就算是老美的航母也望塵莫及。

到此爲止,“紅寶石”設計局算是圓滿完成了勃列日涅夫交辦的任務。

勃列日涅夫平生最愛乾的事,就是蒐集一大堆勳章戴在身上,因此被世人調侃地稱作“蘇勳宗”。

這位“蘇勳宗”凡事都喜歡往大了搞,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話,那就是“大”!

客觀來說,以冷戰時期蘇聯的工業生產力水平,能建造出如此一艘龐然大物,確實是全人類歷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但如果從實用角度考慮的話,“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性價比就顯得非常低了。究其原因,又恰恰是因爲它的龐大笨重。

首先,“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造價實在是太昂貴了。

作爲蘇聯第三代核潛艇的開山之作,其在建造難度、耗費人力、以及總造價上,都和第二代不在一個檔次。

按照蘇聯紅海軍的說法,建造一艘“颱風”的造價,完全可以造出兩艘二代“德爾塔”級潛艇,甚至建一艘航空母艦也不在話下。“颱風”系列潛艇到底有多貴可見一斑。

其次,新式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雷聲大雨點小,真正投入實戰後性能非常一般。

本來蘇聯在固體燃料方面就欠缺經驗,這款新式導彈是被勃列日涅夫催着,趕鴨子上架一般趕製出來的,最後基本的樣子是有了,也按期交付了,但論質量的話則遠遠沒有達標,頗有些豆腐渣工程的味道。

“颱風”上搭載的首代固體發動機導彈,以最大起飛重量90噸計算的話,只能達到8300米的射程,剛剛過及格線。

而美軍在1990年生產的“三叉戟Ⅱ-D5”型彈道導彈,最大起飛重量僅有59.1噸,射程卻能夠達到11500千米,發射難度小,射得還遠。

兩者比較高下立判,可見核潛艇和導彈並不是越大越好。

另外,“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雖然名頭響亮,但在航率等關鍵性指標上卻表現欠佳,一年往往有半年時間得呆在港口維護。

作爲一艘核潛艇,不能航行就意味着無法對其他國家造成有效的核威懾,不幹活不說,每天還白吃乾飯,勢必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正是由於以上三點原因,世界上最大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逐漸從蘇聯人的驕傲,變成了蘇聯政府有苦難言的財政負擔。

蘇聯解體後,作爲頭號繼承人的俄羅斯,很自然地將6艘“颱風”收入囊中,但此時的俄羅斯早已不復當年榮光,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海軍部門更是入不敷出,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繼續負擔這6艘龐然大物。

最終,俄羅斯決定將其中的5艘拆解處理,僅留下一艘“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繼續服役,以保持對西方國家的震懾。

一轉眼三十個年頭過去,核潛艇上搭載的R-39型固體燃料導彈仍舊靜靜地躺在發射艙內,大多數都已經生鏽報廢,能用的核彈頭只剩下寥寥幾顆。

到此爲止,一度被奉爲“海洋霸主”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終於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退役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最後一艘“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並沒有被俄羅斯直接捨棄,而是搖身一變,化身成蘇俄第四代核潛艇“北風之神”的實驗體,也算是貢獻了最後一波餘熱。

2022年,叱詫風雲近半個世紀、見證了冷戰格局變遷的大鯊魚“颱風”終於壽終正寢,正式退出了世界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