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吸管穩坐前三名 荒保會組「噎」誕樹籲環保

荒野保護協會公佈淨灘撿拾垃圾量數據,發現塑膠吸管已超越塑膠提袋,呼籲大衆減少使用一次性吸管。(王思慧攝)

每次淨灘民衆都會撿到多支塑膠吸管。(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今年初環保署「擴大限塑」,針對全臺約8萬家小型零售業,要求不能免費提供一次性塑膠製品,雖然塑膠提袋減少,但塑膠吸管仍沒有減量。荒野保護協會今(17)公佈淨灘數據,塑膠提袋數量比例降到14年來的新低,但塑膠吸管卻逐年增加,連續3年穩坐檯灣海洋廢棄物數量第三名。荒保會將萬支吸管組成「噎」誕樹,呼籲大衆一起做環保。

荒野保護協會響應國際淨灘行動(ICC),今年淨灘數量有248處,淨灘長度長達8萬5815公尺,清掃垃圾更有4萬961公斤;在海洋廢棄物統計部分,第一名是寶特瓶共4萬6976支,其次爲塑膠瓶蓋4萬3733個,第三名塑膠吸管3萬6660支,再來依序爲玻璃瓶、菸蒂、外帶飲料杯、塑膠提袋、免洗餐具、漁業浮球浮筒、漁網與繩子,前十名就佔整體海洋廢棄物數量比例達82.9%。

根據臺灣ICC淨灘行動的海洋廢棄物組成分析,其中塑膠比例高達90.9%,玻璃佔6.4%,金屬佔1.4及紙類站1.2%。在用途方面,與飲食有關的一次性廢棄物高達77.1%,其中有63.8%跟飲料有關、13.3%跟食品有關的廢棄物,漁業廢棄物約11.3%,菸蒂與打火機8.2%。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在2008年塑膠提袋達到海廢物數量比例的高峰27%,不過今年塑膠提袋比例降至5.7%,代表今年初環保署開始的擴大限塑政策有成效,讓淨灘撿到的塑膠提袋數量變少。

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說,儘管塑膠提袋變少,但吸管卻逐年增加,臺灣一天丟棄800萬支吸管,一年就有30億支。甚至在海洋廢棄物數量比例中,從2016年開始出現「死亡交叉」,2015年時塑膠袋比例爲10.4%,塑膠吸管是9.3%,但2016年塑膠吸管佔9.3%,就超越塑膠袋的8.8%,今年塑膠吸管更是達到12.8%,遠超過塑膠袋的5.7%。

環保署廢管處長賴瑩瑩表示,環保署有針對一次性產品制定減量里程碑,包括限用、擴大限用及禁用三個階段,現在吸管在2020年前爲限用,會繼續推動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