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讓”他自律是本事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前幾天,朋友向我吐槽:

“我邊工作邊陪他寫作業,本來以爲能工作帶娃兩不誤,母慈子孝,歲月靜好。

沒想到才兩天,我倆就相看兩生厭了。”

仔細想想還真是,理想中的陪娃學習畫面:

我工作來他寫字,我做飯來他讀書,和和氣氣共相伴。

實際畫面:

寫作業,不催着,就不動;

玩手機,不罵着,就不關……”

陪娃學習前,老母親內心:“不發火,不罵娃,多尊重,多理解。”

陪娃十分鐘後:“算了,我先去讀會《活着》。”

有時候網上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催,自己每天回家主動寫作業,完成後還加幾套練習題,父母平時啥都不操心,孩子次次考A+。

每次看到這些,老母親都羨慕到流淚:“這樣自律自覺的孩子,能不能給我來一打。”

確實,自律性強的孩子,時間管理能力強,主動性強,不需要父母太過督促,自己就能管好自己。

不自律的孩子,時時刻刻要父母在旁監督,父母少嘮叨一句,他立馬能“擺爛”給你看。

但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鏡像。

孩子身上的區別,也大多和父母的引導有關。

“自律的孩子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孩子一定自律。”

我們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或許只差了“自律”這個距離。

網上曾有人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條方法,然而評論區的家長們卻紛紛留言:

“內容不錯,但讓娃做到太難了。”

“別說十條,我娃能做到第一條就不錯了。”

這還真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培養孩子自律,實在是太難了!

網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視頻,兒子拿着手機玩遊戲,爸爸在旁邊敲桌子提醒時間。

兒子卻完全沉迷在遊戲中,哪怕旁邊的老父親提醒到把手都“砸出血”,孩子也兩耳不聞身邊聲。

評論區的父母們紛紛訴苦:“這不就是我家孩子嘛,一樣一樣的。”

是啊,這個孩子表現的,不就是我們身邊大多數孩子的真實情況嗎:自律性差,自主能力低,只要父母管得不夠嚴,他就能一直玩下去,別說主動學習了,能聽父母的話放下手機都不錯了。

《清華學霸教子經》裡寫道: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父母一放養,孩子就“放羊”。

不要隨便放養孩子,也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動自律。

而且,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不僅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有時候還得克服父母的惰性。

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每次假期,剛開始的幾天,和孩子一起製作了各種學習的自律表格,想着努力一假期,開學驚豔所有人,結果堅持了不到一週,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

每次陪孩子參加各種打卡活動,一開始,朋友圈整得熱火朝天,可不到一個月,就偃旗息鼓了;

報了一學期培訓課,實際到課時間不足一半,有時候是孩子不想去,有時候是老母親不想去。

間歇性努力,持續性放棄。

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我們做父母的都做不到,更何況孩子呢?

大多數孩子,天生喜歡的是安逸享受,能做到自律自覺,而且一直堅持下去的,畢竟是少數。

我有一個學生,作文寫得非常差。

因爲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直到疫情停工,才第一次見到他母親。

和孩子母親溝通他的學習問題時,我提了很多建議和方法,還寬慰她不用着急,一點一點補起來,哪怕進步速度慢,只要有進步就是好事。

沒想到不到兩個月,這個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飛猛進,速度快到讓很多人驚訝。

之後在一次分享活動中,我專門邀請她分享方法。

站在臺上的她特別侷促:

“其實,我也不懂怎麼教孩子寫作文,就覺得跟着作文書上的學肯定沒錯。我只是每週給孩子定一個主題,每天早上讓他讀一篇這個主題的文章,讀完一週再換下一個主題。

孩子讀得多了,自己也就慢慢咂摸出滋味了。我現在就希望孩子能一直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就行了。”

後來,我也有繼續瞭解過,他媽媽外出後,每天早上,仍然會堅持遠程陪孩子讀作文,風雨無阻。

果然,這個男孩之後一路向前,不但作文水平提升了,在其它學科上,也慢慢找到了類似的學習方法,用最“笨”的方法練習,並且一直堅持了下去。

學期末的時候,整體成績提高不少。

心理學中,人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我們因爲喜歡,纔去做一件事;外在動機,則是我們會因爲某個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個行爲。

就像這個母親,她的引導、陪讀都是外在動機,孩子成績提升後獲得正向回饋,最終因爲熱愛而去學習,是內在動機。

年幼時,我們容易受外在動機驅使;而越長大,越容易受內在動機的影響。

從外在到內在,其實就是一個循序漸進地培養習慣的過程。

所以說,培養孩子自律,實際上是培養孩子養成習慣。

李玫瑾教授曾說:“自律不是逼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

當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後,再從這些習慣中收穫到好的結果,才能加深內在動力,進而形成自驅力,自動自律。

一位作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去拜訪朋友時,見到了朋友18歲的女兒,看到女孩和同居男友一人拿着一支菸,刺着刺青,對所有人面露不屑。

她想起10年前,初見這個女孩時她才8歲,小小年紀就已經顯露出了繪畫天賦。當時她一力勸說朋友要好好培養孩子,朋友卻拿各種理由搪塞她,完全不理會她的建議。

當她10年後再見到這個女孩,看到她如今的樣子,作家不禁心中感慨:

“做父母是有期限的,女孩的父母在能管教孩子的年齡,只顧自己,從沒重視過孩子的教育。如今,這個教育的保質期已經過了,如果他們現在再想去糾正孩子,就很難了。”

是的,孩子小的時候,依賴父母,信任父母,這個時候是教養孩子的黃金期,父母的話,孩子還是能聽得進去的。

但等孩子長大,發現孩子出問題了,再想要回過頭教育孩子,恐怕就爲時已晚。

別等到孩子羽翼漸豐,才後悔當初對他過度放養。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說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後天塑造行爲的環境影響非常重要。

這些影響裡,有生物性的,也有社會性的。其中社會性的影響,在孩子成年前,更傾向於父母從小對孩子的行爲塑造。

而不同年齡段,孩子心理特點不同。

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養,就顯得很重要了。

關於這些,人民日報曾總結了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孩子在不同階段不同心理特徵和養育方法,供父母們參考:

隨着孩子長大,很多父母會發現,一些當下的困惑,都能從以往的教育中找到答案。

尤其在瞭解過兒童發展心理學後,就會明白孩子目前的問題,都藏着以往家庭教育的失誤。

比如,嚴重的青春期叛逆,很有可能是小學階段被管得太嚴了。或者,在幼年時沒有被尊重過獨立性,沒有得到嘗試的機會。

所以,家長朋友們可以結合我們的疑問和目的,在表格從中尋找答案。而且,它也可以幫助我們結合自己孩子的年齡段,和個性特徵做好教育規劃——

1、小學一到三年級,孩子的自控力普遍不強。這個階段家長最需要耐住性子,做好規劃者,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培養習慣。

2、四五年級,孩子的主動性開始增強。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從規劃者轉爲引領者,邀請孩子參與到養成好習慣的規則制定中來,培養他們的主動性。

3、六年級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早期,他們的自主意識更加強烈。這個階段,父母可以從引導者的角色轉化爲陪伴者,把關注點多放在孩子的心理變化上,培養他們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孩子一起適應小學到初中學習節奏和生活的變化。

4、初二到高三階段,孩子完全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的他們自主意識非常強,如果此時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態度稍有強硬,就很容易激起他們的叛逆心。所以,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角色可從教育者轉變爲旁觀者,從側面給孩子建議,多鼓勵、多尊重、多肯定。

有針對性地養育,才能事半功倍。

每個孩子都有着獨特性,前面所說的每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和養育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適用於每一個孩子,所以還需要父母耐下心,多瞭解,多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特徵。

哲學家菩德曼曾說過:

“播種一個行爲,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放養中長大的。”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離不開父母日夜點滴地託舉。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悉心養育下,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養成自律的優秀品質,收穫光明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