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80%家長都在犯同樣的錯誤,學會這5招打破沉迷循環

科技在快速發展,尤其是電子產品的普及,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和多樣性的選擇,但我們同時看到,無處不在的電子產品也對家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在家庭教育中,要數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現象最爲常見,如何管住孩子玩手機、打遊戲、刷小視頻等,幾乎是當下家長們最爲頭疼的一件事。

經驗告訴我們,僅靠強制性的“堵”是根本堵不住的,現實中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另闢蹊徑,尋找一條有效解決問題的思路。

既然“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我們就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歸結爲:如何科學引導孩子管理好自己的電子產品。

這種科學引導在本質上其實就是“疏導”,而“疏導”更易於被孩子接受。

01 培養孩子自我管控的能力

針對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行爲,不少家長採取的是簡單粗暴、釜底抽薪的做法,試圖從源頭上斬斷孩子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機會。

可他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這個網絡時代,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杜絕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包括上網課、接打電話、學外語等等,其實都離不開電子產品,無論如何設防,孩子總有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

更何況,一味地杜絕電子產品,本身就是在進行自我封閉,這對孩子的未來開放式思維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解決此類問題的核心點在於要培養孩子自我管控的能力。

孩子一旦具備了自我管控的能力,那麼,家長即使不在身邊,孩子也能管控好電子產品,而不會輕易地被電子產品所“俘虜”。

此外,家長自身如果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能夠以身作則的話,比如避免當着孩子的面玩手機,這種行爲示範的影響力要比言語上的說教大得多。

02 和孩子共同參與制定電子產品的使用規則

在使用電子產品這件事情上,孩子是當事者,本應是規則制定的重要參與者,但事實上,現實中制定這方面規則的多半是家長,孩子只能老老實實地按照家長定的規則去做。

這種把孩子排除在外的做法,是很難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去認同這個規則的。

因此,在制定電子產品使用規則時,不能讓孩子置身事外,我們必須讓孩子共同參與制定規則,且制定的相關規則要讓孩子容易明白。

03 暫停→反饋

在管控孩子玩電子產品這件事情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無節制地玩手機的時間問題。

明明前面說好了的今天只能玩30分鐘,結果30分鐘的時間到了,孩子仍然是欲罷不能,一再突破時間底線。

現實中如果真的發生了這一幕,很多家長其實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

如果家長放任不管,孩子只要嚐到了甜頭,慢慢地就會得寸進尺,最後完全突破底線,那事先制定的規則就會成爲一紙空文,不僅如此,還會助長孩子漠視規則的意識。

反過來,如果家長強行中斷孩子玩電子產品的行爲,狠批孩子“怎麼還在玩,再玩我就給你收走了!”這似乎也不是一個好辦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情緒。

放任不管和強行中斷都不是理想的處理模式,我們需要換種方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這種方式就是“暫停→反饋”。

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孩子玩電子產品已經超過了約定的時間,確實是違約了。

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他當下關注的不是實際時間,而是心理時間。在這兩者間產生了脫節問題。

孩子因爲玩電子產品玩得很嗨了,已經完全忘記了事先的時間約定(規則),此時家長要是把電子產品給強行收走,簡直是要了他的命。

我們這時候可以採取“暫停”的辦法,這提供了一個緩衝的空間。也就是把孩子玩電子產品的行爲暫時停下來,可以先不收回電子產品,但要和孩子商量給多少的緩衝時間,而按照事先的規則,這個緩衝時間是要從下一次玩的時間中扣除的。

這個暫停過程,其實是給了孩子一個冷靜思考的過程,孩子如果要求再延長10分鐘,並提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們可以答應,但要在孩子玩完之後,簽字確認一下已提前預支了多長的緩衝時間,不只是爲了防止遺忘,更是爲了提醒孩子。

04 激發興趣而非消除行爲

這裡的“激發興趣而非消除行爲”的做法,指的是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沉迷電子產品的跡象,如果只是簡單地禁止孩子去玩,在短期之內或許可以消除他們沉迷電子產品的行爲,但從長遠來看,如果孩子沒有一項能夠真正超越玩電子產品的興趣,只要一有機會,孩子就很容易“死灰復燃”。

可見,要想真正杜絕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行爲,只有從激發孩子的興趣入手,如閱讀、戶外運動、科學小實驗、手工製作、機械組裝、製作植物標本、藝術等等。

實踐證明,當孩子對某一項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和減少對電子產品的沉迷和依賴。

05 設立獎懲機制,培養良好習慣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設立獎懲機制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並不是單純爲了獎勵或者懲罰孩子本身。

運用獎懲機制時,儘量簡單直接爲宜,不能弄得太複雜而失去了可操作性,太複雜的東西也難以做到長期堅持,最後不了了之,反而失去了獎懲機制的權威性。

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同,在運用獎懲機制時,要有針對性。

此外,金錢獎勵在實踐中已被證明弊大於利,這種獎勵方式要慎用。

從實踐中來看,積分獎勵是一種不錯的獎勵方式,也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

比如原定每天可以玩半小時的電子產品,但孩子只玩了10分鐘後就放下電子產品去學習、去閱讀或去運動等等,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剩下來的20分鐘轉化爲積分的形式,先幫孩子“存”起來,等到積分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積分就可以轉化爲孩子想要的某種獎勵。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就隱藏着自主管理的機制,只有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孩子才能把好的行爲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