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矮小? 當心可能是這裡出問題

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林昭旭建議,家長從孩子出生就可開始繪製生長曲線圖,關注孩子的生長狀態。圖爲示意圖,非新聞事件當事人。(新竹馬偕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小學6年級的小杰(化名)因身高只有127公分,特別的矮小,經學校轉介至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門診診治,其身高遠低於標準身高曲線3%,且1年成長速率不到4公分,預測成年身高只有157公分,住院作內分泌檢查,結果發現爲腦下垂體生長激素缺乏所導致。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任林昭旭指出,矮小的認定可由3項指標來觀察,包括生長曲線圖和相同性別、年齡相比低於第3百分位。生長速率緩慢,6歲後1年身高成長小於4公分。以及預測成年身高和父母遺傳身高相比,明顯落後。

若經診斷爲生長激素缺乏,經治療後有8成小孩都會達到遺傳身高,特別是在青春前治療效果最佳。因此家長要經常留意小孩的成長狀況,若有發生上述3點矮小的情形,家長該警覺帶孩子至小兒內分泌科做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時期。

林昭旭表示,矮小症有不同成因,在初次評估時,小兒內分泌醫師需要有各方面孩童的相關資訊,除量測身高、體重外,孩童的出生狀況,包括出生週數、出生體重、出生身長。

父母親的身高以及父母親小時候的發育狀況,有無發展遲緩,有無內在慢性疾病;孩童本身飲食、運動、睡眠狀況以及歷年的身高體重紀錄更是重要的資訊,若已經上小學,可向學校申請各個年級的身高體重紀錄。

此外,在身體檢查方面,一定要檢查孩童的發育狀況,包括男孩的生殖器官和女孩的胸部發育程度和陰毛腋毛是否長出。經由這些資訊,才能讓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做好正確的判斷,安排相關的檢查,而不是直接安排骨齡和抽血檢驗。

以小杰的案例來說,其比遺傳身高169公分相比明顯落後,身體檢查顯示第2性徵尚未出現,骨齡只有9歲,比實際年齡落後超過2年以上,懷疑是內分泌疾病導致身材矮小。

因持續成長不良,經向中央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給予小杰每日注射生長激素,再加上飲食、運動、睡眠的輔助,治療療效顯著,經由4年的治療,小杰身高從治療前的130公分進展到170公分,達到遺傳身高,也逐漸恢復自信。

林昭旭強調,生長激素缺乏的比例不高,發生率約只有1/3000,唯有符合生長激素治療適應症的孩童接受治療纔會有療效,大部分健康孩童透過均衡充足的營養、足夠的運動,充分的睡眠和正常的生活作息,身體就能累積足夠的能量長高。因此,並非所有孩童施打生長激素都有效,不適用者反而會有反效果,更不要聽信偏方亂服成藥或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