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臨海花蓮水梯田 阿美族人種出太平洋味「海稻米」
記者遊琁如/臺北報導緊鄰太平洋的花蓮縣豐濱鄉,有全球罕見臨海水梯田,因沒水灌溉休耕30年,近年來長滿雜草的田地上經常可見紅色的「售」的牌插在綠色的田埂邊上。「我知道大家都老了,但是我們不做,以後小孩子不會做,他們會慢慢把這些田賣掉了!」故事的一開始,阿美族人舒米如妮,站在綠悠悠的田邊,對着一羣阿美族老農夫喊着。 ▲緊鄰太平洋的花蓮縣豐濱鄉,有全球罕見臨海水梯田。(圖/王亞梵提供)
這是關於花蓮石梯坪「海稻米」的故事。因爲休耕政策影響,30年來的休耕期間,臨海的水梯田長滿雜草,田地裡乾枯得再也生不出一滴水來。數年前開始,田地上逐漸被插上紅色的「售」字招牌,許多外來人買走土地,在大片的綠地上蓋民宿經營。17歲離家的舒米如妮,在34歲時返鄉生活,看着被插上售字招牌的土地,想起小時候水稻田與海僅隔一丘,視覺相連的美麗景色。爲了保護原本的海邊梯田不讓人買走建屋,也爲了讓原本有的溼地生態能回覆自然,舒米如妮開始四處奔走。在經過與許多原住民聊天過程中,她發現當地許多原民想復耕,卻得不到任何管道的幫助,爲了讓家鄉回覆過去的美麗模樣,舒米如妮開始向各處尋求資源。 ▲海稻米的推動者,舒米如妮。(圖/王亞梵提供) 12公頃的水梯田地,復耕的土地約有6公頃大,舒米如妮說服了68個農戶,同意採林務局提供補助款所提出的「不用農藥」自然生態農法。先從山地間將水流引入田間開始施作,將水管搬入水源處引水,在依照地主的土地面積分配出水量,一分地分配一寸的出水孔。從2010年開始動工,至2011年元月14日通水,當水流暢通的那一刻,「每個人都開心地哭了,然後唱歌跳舞慶祝,我是躲起來哭的那一個。」舒米如妮說。▲當水流暢通的那一刻,「每個人都開心地哭了,然後唱歌跳舞慶祝,我是躲起來哭的那一個。」舒米如妮說。(圖/王亞梵提供)隨着水導入田,農民隨後開始播種,「使用自然農法耕作時,得花更多心力除蟲,常常北邊除完南邊又有,不斷反覆。」多年未種的農田,在導入水後,土壤肥沃溼軟,成爲許多孩童初次踏入農田插秧的體驗。6公頃的水梯田,爲了避免颱風影響,選用較矮的「臺梗四號」米種,當一年一期的收成來臨時,整片沿海的水田裡,佈滿的金黃色的稻穗浪花,與藍色的太平洋緊緊相依。「數十年來太平洋在金黃色的太陽底下持續閃爍相同的銀光,族裡耆老們幽遠的眼神卻望向更遙遠的地方。」舒米如妮的兒子王亞梵,因爲想記錄母親的故事而在四年前開始拍攝紀錄片,透過鏡頭捕捉家鄉「海稻米」從疏通水源、犁田、播種、除蟲和收割的過程。「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土地。」王亞梵透過鏡頭捕捉母親爲了理想奔波的身影,「在鏡頭下的母親,竟然讓我從中學習到不同的東西。」▲鴨子在田裡戲水吃福壽螺。(圖/王亞梵提供)▲使用自然農法耕作時,得花更多心力除蟲,常常北邊除完南邊又有,不斷反覆。(圖/王亞梵提供)一開始依靠耆老的記憶種出的稻米,鑑於第一年的產量稀少,在第二年時改面耕作方式,購過技術性輔導,讓農民熟悉已經休耕30年的種稻步調。「海稻米」於今(2013)年已經有第二波收成,「儘管政府可以補助三年,但我們還是婉拒第三年的補助,想從明年開始全部靠自己。」未來預計使用企業贊助或者認養、代購方式自給自足的海稻米,透過王亞梵的紀錄片和網路售米,也將想把護家鄉的心意植入許多城市人的心裡。片由阿美族原住民親手種下,不灑農藥也能種出的「海稻米」,是伴隨太平洋的海風產下的。王亞梵分享,一名臺北人上個月在石梯坪想買地蓋民宿,誤打誤撞看到了海稻米的故事,「他特別跑來告訴我,他不想在石梯坪買地了,他想把這片土地留給我們,保護這個罕有的溼地樣貌。」▲由阿美族原住民親手種下,不灑農藥也能種出的「海稻米」,是伴隨太平洋的海風產下的。(圖/王亞梵提供)▲今年的海稻米已經賣完,想買海稻米可參考「米粑流」網站。(圖/王亞梵提供)▼「海稻米的願望」紀錄片,15分鐘簡短版。(影/取自youtube)採訪後記:「海稻米的願望」是74年次的導演王亞梵的第一部紀錄片,約莫一小時的片中,詳實紀錄的海稻米出生置產出的過程。王亞梵說自己話少,原本一天講不到兩句話的他,爲了家鄉的「海稻米」,帶着紀錄片環走臺灣,在各處找地方播映。一場播映過程,王亞梵常常得對一羣陌生人講一個多鐘頭的自我介紹,回答各種尖銳問題,「我沒什麼經驗,只是做出我覺得最舒服的狀態,也想接觸單純的社會力量。」常是他的開場白,關於臺灣這個土地,以及各種年輕人植入的夢想過程,也確實是紀錄片中傳達最深切的渴望之一。